基于遗传算法的Benchmark模型风振控制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en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涌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全球掀起了一波波的兴建摩天大楼的风潮,世界各国为争夺“第一高楼”,可谓是“暗战不休”,世界第一高楼的高度记录在不断被刷新。随着建筑高度的攀升,结构相对较柔,相应的风荷载增大,使得对高层建筑的风振控制变得非常必要。结构振动控制为结构抗风设计开辟了新途经,它改变了传统的单纯靠建筑结构自身性能抵御风荷载的设计思想,通过在结构中附设减振装置来减小建筑结构的动力反应。为了能对各种减振方法有一个公认的评价标准,人们建立了一种统一的模型(或平台)和控制性能指标,来检验和评价不同控制系统,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适用性和控制有效性,这就是结构振动控制的Benchmark问题。   本文首先就高层建筑风振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第二代Benchmark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对被动控制器的优化设计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建立了76层Benchmark模型的TMD控制系统的动力学方程。采用权重和方法,分别为位移减振系数、加速度减振系数分配权重,将两者组合,同时通过罚函数,考虑项层最大加速度这一约束条件,从而建立了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应用遗传算法,对TMD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并探讨了TMD的频率比、阻尼比对加速度、位移减振效果的影响。   2.分析了TMD对系统各种能量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TMD的设置对于耗散风振输入结构的能量,衰减结构在风振作用下的振动,以及提高结构的可靠性、舒适性是十分有效的:通过时程分析,对比了不同参数的TMD对结构的加速度、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减振效果,并研究了控制效果沿高度的变化趋势,从中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3.建立了76层Benchmark模型的阻尼器控制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基于结构在频域内的加速度、位移响应,提出了阻尼器的指标函数。然后,根据这一指标,通过遗传算法对被动控制器的安装位置和参数进行了优化。   4.对阻尼器控制系统进行了能量分析和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阻尼器控制下,系统的各能量均有削弱,阻尼器的耗散能占风振总输入能的比重较大,结构响应的峰值减小,这说明本节建议的方法能有效地控制了结构的风振响应。同时该方法能大大减少阻尼器的安装数量,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合理性。
其他文献
竖向荷载在已变形的结构或杆件中会产生附加作用效应——P-Δ效应和P-δ效应。从国内外二阶效应研究成果来看,对于静力二阶效应的规律已有相当程度的掌握,特别是对于静力二阶效
学位
新型轻钢龙骨体系具有钢材高强、建筑布置灵活、工业化水平高、施工工期短、环保和节能效果明显、抗震性能好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住宅。轻钢龙骨体系的节点对结构的受力性
在地震作用下,楼梯间往往先于主体结构破坏前产生破坏。本文研究板式楼梯对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影响,设计了带楼梯和不带楼梯的14开间、10开间和7开间的三组RC框架模型
虽然土钉支护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然而对于不同特性土体的支护技术的研究仍不完善。陕北过去是欠开发地区,对该地区黄土性能与支护技术的的研究和分析过去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越来越快,地上空间逐渐达到饱和,基坑开挖的深度和规模会逐渐增大,深基坑工程会大量出现,而对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变形规律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实
变截面轻型门式刚架结构体系采用门式刚架作为主承重结构,刚架构件多采用焊接变截面的H形截面,变截面构件多通过改变腹板高度来实现截面变化,以适应结构弯矩的分布规律,从而可比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以及地震的频繁发生,液化土层中桩基的振动特性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关注。本文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关于土的液化判断和液化土中桩基承
随着海上石油资源开采不断向深海扩展,大型及超大型浮式结构物逐渐增多,对深水系泊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相应的新型深水系泊基础型式势在必行,其中包括了法向承力锚、吸
本文以西昌(9度区)某高层剪力墙结构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9度区竖向地震作用对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先后采用了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方法对该剪力墙结构进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