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基层社会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现实背景下,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必须依靠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是党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不断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因而,对党的领导和基层社会治理进行研究,探究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就成为党的建设和中国社会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加强和改进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有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本文主要从党建学科、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视角出发,坚持唯物辨证法的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方法、系统的方法、分析比较的方法等,从理论、历史和现实方面对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历史经验和现实背景进行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六个方面的路径选择,藉此为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工作提供参考。全文除绪言外,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党的领导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概述。本章对党的领导、社会治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剖析和阐释,厘清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框架。对于党的领导而言,“影响力”是其核心要素,来自于民众的认同与支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实现对社会的领导,要发挥好社会利益表达和综合、社会引领和组织动员的作用。对社会治理而言,其以“善治”为目标导向,以多元主体参与共治为基本要求,强调国家、政党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互动与协调,重视社会自治力量的成长。同时,对党的领导和基层社会治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了阐述,即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目标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第二章党对基层社会治理领导的历史探索。本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基层社会建设从管控、管理到治理模式的历史探索进行梳理,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经验。从党的领导理念和方式、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和体制以及所处时代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形态这三个主要维度,将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78年,高度集中领导体制下的基层社会管控模式,以城市“单位制”和乡村“公社制”为主要体制载体,以党的高度集中领导体制和以党代政、包揽一切的领导方式为显著特点,社会自治力量处于极弱状态。第二阶段是1978-2002年,传统基层社会管控模式向现代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过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单位制和公社制逐步解体,开始了以适应市场经济为目的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改革探索。第三阶段是2002-2012年,现代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建立,党领导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进入了自觉构建阶段,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管理理念逐步强化,以城乡社区制为主要载体的现代基层社会管理模式逐步成型。第四阶段是2012年至今,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确立和深化发展,社会治理理念正式提出并得以深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提升,多元主体参与实践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法治保障得到高度重视。第三章党对基层社会治理领导的现实背景和功能定位。本章对新时期党对基层社会治理领导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以及党对基层社会治理领导的功能定位进行了分析。从社会发展状态来看,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的深刻变革时期,社会结构持续分化、多元利益格局正在重组、社会自治力量初步发育、“陌生人”社会关系网络重构。在这样的社会现实背景下,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功能定位应当与时俱进,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是通过协调利益分化,整合多元社会;三是通过构建规则规范,重塑社会秩序;四是通过激发社会活力,动员社会力量。第四章实现党对基层社会治理领导的路径选择。本章在对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历史和现实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社会治理格局的总体要求以及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发展,从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改善党的领导方式的角度,全面探讨了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六个方面路径。一是强化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明晰党的领导核心角色定位基础上,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统一领导。二是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覆盖和区域化设置,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双向扶持”作用和服务功能。三是推动基层社会组织发展,重视并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多措并举培养与推动基层社会组织发展,引领把控政治方向。四是动员基层居民广泛参与,充分认识基层居民参与治理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构建基层居民参与治理的途径机制,发挥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优势。五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重视法治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推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立法体系建设,坚持以基层党建统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六是创新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推进互联网+基层党建,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网络引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