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直接参与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基础设施之一,交通基础设施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是政府用于调控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工具。交通基础设施已由早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快速演化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加速器”。在中国奇迹般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制造业经历了更为迅速的增长,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中国实体经济的根基产业与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也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变革的主要载体。因此,如何更为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而更有效的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这一课题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虽然已经得到相关学者的广泛探讨,但仍存在一定的分歧,且绝大部分关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的经验证据均是基于宏观层面而提出的,尚存在若干有待改进之处。第一,这类研究难以避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逆向因果”关系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第二,未能理清交通基础设施影响企业绩效与经济增长的微观作用机制,所估计的仅是各种作用机制相互累加或消减后的总效应,而这一效应的产生过程仍是一个“黑箱”;第三,交通基础设施在微观层面的空间溢出效应仍未得到验证。 鉴于此,本文以制造业企业为着眼点,从微观层面来探讨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第二章在简要回顾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分析并提炼出交通基础设施通过降低制造业企业库存水平、深化企业垂直专业化分工以及激励企业自主研发,进而提升企业绩效这三种作用机制。第三章至第五章依次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大样本面板数据,对上述三种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交通基础设施发挥企业绩效与经济增长效应这一过程“黑箱”,为更加全面的评价与深入理解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提供微观层面的理论支撑和经验依据,并为政府制定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 第三章实证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影响制造业企业库存水平进而影响企业绩效这一作用机制。该部分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微观面板数据,并借鉴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空间权重矩阵加权方法,构建了一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来进行估计,研究发现:(1)本省公路与水路设施均能显著降低企业的库存水平(本地效应),同时外省公路设施对企业的库存水平也存在着显著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2)通过一个“准自然实验”对这一空间溢出效应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这一效应的产生取决于外省交通设施对企业的库存采购成本与库存决策是否具有直接的影响,其因果关系得到验证。(3)分企业所有制来看,本省公路、铁路、水路设施以及外省公路设施均只对非国有企业的库存水平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4)分地区来看,对于内陆地区,公路、铁路设施具有显著的本地效应,但公路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对于沿海地区,公路设施的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水路设施也有一定影响。(5)分时段来看,公路设施的本地效应在样本期间均显著,且逐步增强;空间溢出效应在前期并不显著,但在后期却具有非常高的显著性,且弹性也远高于本地效应;铁路与水路设施仅在后期具有显著影响。 第四章同时从理论和实证层面考察了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影响制造业企业垂直专业化分工进而影响企业绩效这一作用机制。理论部分,通过引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的“冰山”运输成本,将交通基础设施供给水平纳入到企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决策的理论模型中,推导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企业垂直专业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实证部分,本章基于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运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来进行估计,研究发现:(1)公路及其他交通设施的增加均能显著提高企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邻省公路设施建设也能够显著促进本省企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即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所有外省的公路设施建设则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2)作用机制的检验结果表明,公路等交通设施能够通过降低中间品外购成本、形成规模效应等途径来促进企业的垂直专业化。(3)分组回归结果显示,公路及其他交通设施的增加对非国有企业、非资源密集型企业与沿海企业的垂直专业化具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沿海地区的公路设施与产业集聚在促进企业垂直专业化时表现为显著的负向交互效应,即替代效应,而对于内地则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互补效应。 第五章实证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影响制造业企业自主研发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绩效这一作用机制。该部分利用2005-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与双向固定效应的线性概率模型,研究发现:(1)我国公路设施建设能够显著的增强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倾向,但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其他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的研发倾向没有显著的影响。(2)公路密度与企业特征变量的交互效应表明,我国公路设施的增加对国有、出口企业以及西部地区企业参与自主研发的倾向具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公路设施对企业研发倾向的促进作用随着企业职工人数、市场占有率以及广告投入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强。 对于既有研究,本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与改进: 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与绝大部分已有的相关研究不同,本文基于交通基础设施影响企业行为的微观作用渠道,从微观层面来考察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绩效乃至经济增长的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产出等宏观指标的影响是通过各种纷繁复杂的作用渠道而实现的,这些作用机制是其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基础。微观层面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我们更为深刻的理解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绩效与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过程,为全面评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益提供具体的理论和经验依据。 第二,发掘出交通基础设施影响企业绩效与经济增长的两种新的微观作用机制。本文基于已有相关理论与经验研究成果,发掘出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促进企业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自主研发行为,进而提高企业绩效这两种新的微观作用渠道,并考察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行为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交通基础设施的企业绩效与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补充与完善。 第三,相关的内生性问题得到更有效的处理。首先,本文从微观层面来考察各省交通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这种考察角度本身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交通基础设施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逆向因果”关系所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其次,企业面板数据使得我们能够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来消除企业不随时间变化且无法观测的异质性,有效避免由这类因素可能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此外,针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的估计过程中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还通过构建“准自然实验”的方法对这一效应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