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收集某院ICU留置导尿患者尿液标本,经尿常规、尿培养检测,明确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在ICU的发生率及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2.明确临床中引起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3.收集导尿管样本,经细菌培养和计数,明确导尿管内腔定植菌分布及菌落计数情况。4.扫描电镜观察导尿管内腔生物被膜形成情况。5.明确膀胱冲洗频率、导尿管更换时间对尿路感染阳性率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选取某院2013年3月-12月收入ICU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留置导尿患者,根据不同的膀胱冲洗频率及导尿管更换时间,将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每周冲洗1次每周更换组(A1,36例)、不冲洗每周更换组(B1,38例)、每周冲洗1次两周更换组(A2,40例)、不冲洗两周更换组(B2,43例)。2.每周采集患者尿液标本,进行尿常规、尿培养检测;更换时采集导尿管样本,进行尿管内腔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并经扫描电镜观察尿管内腔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所有标本采集过程严格无菌操作。结果1.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57例,男性110例(70.06%)、女性47例(29.94%)。其中神经外科ICU110例(70.06%)、神经内科ICU21例(13.38%)、消化外科ICU12例(7.64%)、麻醉科ICU10例(6.37%)、呼吸科ICU4例(2.55%)。重型颅脑损伤66例,脑出血46例,脑梗死15例,其他30例(如脑炎、肠梗阻、腹膜炎、重症肺炎等)。平均留置导尿管时间为15.10±8.24天。2.尿培养共9种59株尿路感染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25.42%),革兰氏阳性菌以粪肠球菌为主(22.03%),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16.94%),病原菌在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4例,均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耐药。3.尿路感染结果显示,A1组阳性11例,阳性率30.56%,A2组阳性15例,阳性率37.50%,B1组阳性12例,阳性率31.58%,B2组阳性15例,阳性率34.88%,各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膀胱冲洗频率、导尿管更换时间对感染阳性率无明显影响(P>0.05)。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4h尿量(>3000mL)为尿路感染保护性因素,女性为尿路感染危险性因素。5.导尿管培养共82株定植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26.83%),革兰氏阳性菌以粪肠球菌为主(24.39%),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15.85%),病原菌在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6.导尿管培养阳性结果显示,A1组阳性16例,阳性率44.44%,A2组阳性21例,阳性率52.50%,B1组阳性16例,阳性率42.11%,B2组阳性19例,阳性率41.18%,各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膀胱冲洗频率、导尿管更换时间对导尿管培养阳性率无明显影响,P>0.05。7. 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导尿管内腔菌落计数在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8.通过扫描电镜观察,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导尿管内腔生物被膜在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9.革兰氏阳性菌易粘附于导尿管内腔形成生物被膜。10.当尿沉渣尿细菌定量≥10000/μl时,导尿管内腔均形成成熟生物被膜。结论:1.目前,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未发生较大变化,以条件致病菌居多(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2.膀胱冲洗不能降低CAUTI的发生,不能有效抑制导尿管内腔细菌定植和生物被膜的形成。3.24h尿量维持在3000mL以上可降低尿路感染。4.女性患者,尤其伴发糖尿病时,更易发生尿路感染。5.危重患者在留置导尿管2周内不需要更换导尿管,但当尿沉渣细菌定量≥10000/μl时须更换导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