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前研究的前沿领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不仅丰富而且繁杂。本文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根本目标出发,指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所研究的诸多学科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实质是因果关系。本文比较全面地回顾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成果,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遵从的原则、相关的评价模型、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等方面评述了有代表性的研究工作,介绍了目前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4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析了近年来有关文献通常采用的指标,并结合中国省级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可获取性,选用46个指标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指标之间绝大多数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即指标间含有大量的重复信息,应对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在比较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各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来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整体结构、动态观察、有机协调等。此外,作者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主要趋势是走向综合,而研究尺度的综合及有机整合模型的构建是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两大难点问题。 目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都基于一个普遍的理论假设,即认为区域是均衡的。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区域是有等级的,存在梯度差异。如某地域R分异或划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地域R1、R2、R3…Ri,它们又进一步分异或划分出更次一级的地域R11、R12、R13,R21、R22、R23,R31、R32、R33…Rij。这些地域之间形成地域系统。不同层次的地域系统可以形成3种地域结构,即次级地域结构(如R11、R12、R13,R21、R22、R23,R31、R32、R33…Rij之间的结构关系)、背景地域结构(如R与R1、R2、R3…Ri之间的结构关系)和相关地域结构(如R1、R2、R3…Ri之间的结构关系)。从区域的角度看,对于某一区域的研究,既要研究其整体功能与结构,又要研究其背景,还要研究与其等级相同的其它区域之间的关系。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或可持续性的程度,主要取决于(1)其经济或社会总量增加与否;(2)其结构特别是地域结构优化与否;(3)其对相关的区域和背景区域的影响与否。因此,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定量研究不仅应考虑要素结构,还需从地域结构的层面来设定,使两者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