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是人主体意识的体现。小学作为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阶段,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近年来,“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备受关注,倡导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是小学教育实施的主要场域,小学生课堂话语权的回归不仅是小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也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诉求,更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以生为本”视阈下审思小学生课堂话语权不仅可以保障小学生课堂话语权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也是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认同和丰富。然而,目前小学生课堂话语权还存在着诸如受抑性、遵从性、诱导性、无助性等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及时的解决,将会影响“以生为本”等先进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并制约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论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绪论。论述了研究的缘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对“话语”、“话语权”、“小学生课堂话语权”、“以生为本的话语权”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有关话语权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综述。 第二章,对目前小学生课堂话语权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了调查与反思,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小学生课堂话语权存在问题的表征及影响因素。通过对随堂观察、访谈案例和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揭示了目前小学生课堂话语权存在的问题:受抑性问题、遵从性问题、诱导性问题和无助性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小学课堂缺乏“以生为本”理念的正确指导;二是“师道尊严”传统的负面效应;三是师生交往情感动力不足;四是小学生自身对话语权的认识不深;五是学校对小学生话语权重视不足。 第三章,主要阐述了解决小学生课堂话语权存在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基本原则是生本原则、目标原则和适度原则。建构对策主要有:“以生为本”的理论指导策略、“爱满课堂”的情感动力策略、“一视同仁”的师生平等策略、“角色重塑”的权威消解策略、“位置变换”的空间均等策略以及“学校引导”的制度规约策略。实践证明这些原则与对策在解决小学生课堂话语权问题和建构上是行之有效的,也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结语部分。主要是作者对本论文的反思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