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弗米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为一种交际行为,而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具体而言,目的论包含三个重要的基本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法则。目的法则是三条法则中的最高法则,而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翻译目的论将原作者、译者和读者纳入研究范围,打破了传统翻译对等理论的桎梏,这也为文学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多角度的视角。Animal Farm是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部反乌托邦寓言小说。至今为止,该小说的中译本已达36个。目前,国内对Animal Farm的中译本研究主要围绕其在中国的出版、语言与权力、操纵理论、前景化等方面展开。从目的论出发,对其中译本的比较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比较分析两个各具特色的译本:200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傅惟慈的《动物农场》和2009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隗静秋的《动物庄园》。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的简单介绍;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别介绍了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研究情况和国内对Animal Farm的中译本研究情况;第三章对目的论作了简要介绍,主要介绍其三法则;第四章对原作、两个译本、原作者和两位译者进行了阐述,并分别介绍了两位译者与翻译相关的不同经历,从而为下文的两个译本不同翻译风格和策略分析做铺垫;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目的论的忠实法则角度对两个译本在词汇和句法翻译方面的不同表现,及从连贯法则角度对两个译本在语篇翻译方面的不同表现进行举例分析,再从目的法则角度分别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出版社两个方面对两位译者的不同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进行原因分析;第六章对本文的研究发现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以期为后来者提供借鉴。本文旨在通过对傅惟慈和隗静秋的两个译本的翻译风格和译文所体现的翻译策略进行描述性比较研究,从而揭示翻译目的如何影响译者的选择,并证明目的论在文学翻译批评研究中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