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刑法认定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u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刑法对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规制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网络语言暴力”作为一种毁损他人人格的行为性质,在行为方式和危害结果上具有网络所赋予的特殊性,而这一特殊性在现有犯罪类型中并没有体现,在司法上又缺乏认定网络侮辱、诽谤等行为的适用标准,导致了对“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罪名选择的司法适用混乱。本文认为,除了对人造成直接肢体伤害的物理暴力之外,语言也可以对他人造成间接的精神、心理上的伤害;认定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侵权行为,以此解决网络语言暴力的行为定性问题;网络语言暴力以网络这个特殊平台为载体,其行为方式复杂多样,就其表现形式来看主要有网络侮辱行为、网络诽谤行为和网络寻衅滋事行为。首先,因为“侮辱”一词本身相对抽象,本文认为可以从侮辱行为侵犯的客体即人格尊严和名誉来反推行为是否具有侮辱性质。行为是否具有“公然性”以及侮辱的情节是否严重是作为区分是否构成侮辱罪的要素,“公然”应为结果的公然,侮辱的情节是否严重除了可以参考网络诽谤的量化标准外,还需要考量受害者精神上的实质伤害。同时,网络侮辱参与行为与危害结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需要分析参与行为与危害结果以及初始行为之间的关系。其次,针对网络诽谤范围的界定,要判定内容是否具有虚假性,单纯夸张性的评价不能认定为网络诽谤行为,部分捏造的行为要看对事实是否做了实质性的修改,单纯散布的行为要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同时要合理解读网络诽谤行为不能一概机械适用量化标准。最后,对司法解释中网络寻衅滋事的两种行为类型认定的争议予以解释说明。明确网络空间秩序可以合理地扩大解释为公共秩序,网络寻衅滋事行为只有对现实空间的秩序造成损害才构成寻衅滋事罪,以此解决客体争议的问题。同时,为了防止网络寻衅滋事“口袋化”的趋势,需要明确网络寻衅滋事行为与相似行为的界限问题,行为仅侵犯了个别人的人格名誉,而没有对公共秩序造成破坏时,应以侮辱、诽谤罪定罪处罚,不宜认定为寻衅滋事罪。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移动自组织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无线网络应运而生。在移动自组织网络中,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用户终端可以在网络中移动且保持通信。在无
读图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历史图像的史料价值。近年来,历史民族志图册研究颇受学者关注,特别是“百苗图”、“滇夷图”的不断挖掘整理,让更多学者开始重溯“索象于
从某种意义上说,墨子"非乐"和柏拉图"驱逐诗人"都是一种政治性行为,是构建理想秩序的一种策略。因而,当改制救世的社会理想在现实性上展现出其矛盾和限度之时,"非乐"和"驱逐
目的:初步阐明前列消汤对ⅢA型前列腺炎湿热挟瘀证患者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17,Th17)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分化的影响,并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