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绒毛羊蹄甲、五脉绿绒蒿和药用真菌桑黄化学成分研究

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x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羊蹄甲属植物(豆科)红绒毛羊蹄甲的醋酸乙酯部位、藏药五脉绿绒蒿(罂粟科)的水溶性部位,以及药用真菌桑黄-针层孔属火木层孔菌正丁醇萃取部位和水相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应用各种色谱分离纯化技术和波谱学结构分析鉴定方法(包括1D、2D NMR、IR和MS等),从红绒毛羊蹄甲9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鉴定了40个化合物,其结构为二聚羊蹄甲素(1)、(2R,3R)-3-O-(3″,5″-二甲氧基)没食子酰表儿茶素(2)、(2R,3R)-3,4′,5,7-四羟基黄酮-3-O-α-L-鼠李糖苷(6→6″)-3″,4′″,5″,7″-四羟基黄酮-3″-O-α-L-鼠李糖苷(3)、白杨素(4)、木犀草素(5)、芹菜素(6)、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7)、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8)、3,5,7-三羟基色原酮-3-O-α-L-鼠李糖苷(9)、白杨素7-O-β-D-葡萄糖苷(10)、山奈素3,7-二氧-α-L-双鼠李糖苷(11)、槲皮素3,7-二氧-α-L-双鼠李糖苷(12)、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13)、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14)、异黄杞苷(15)、落新妇苷(16)、新落新妇苷(17)、异落新妇苷(18)、新异落新妇苷(19)、(2R,3S)-儿茶素(20)、(2R,3R)-表儿茶素(21)、(2R,3R)-3-O-没食子酰表儿茶素(22)、氰醇[Z]-5α,6β-二羟基-4β-甲氧基-2-环己烯-Δ1,α-乙腈(23)、bauhinilide(24)、bauhinin(25)、羽扇豆-3-醇(26)、羽扇豆-3-酮(27)、豆甾-4-烯-3-酮(28)、β-谷甾醇(29)、胡萝卜苷(30)、3,4-二羟基苯甲酸(31)、4-羟基苯甲酸(32)、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33)、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34)、没食子酸(35)、没食子酸甲酯(36)、没食子酸乙酯(37)、(E)-对羟基桂皮酸二十六酯(38)、(E)-咖啡酸二十六酯(39)和(E)-咖啡酸二十四酯(40);从藏药五脉绿绒蒿的水溶性部位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其结构为:肉桂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41)、槲皮素3-O-[2′″-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42)、槲皮素3-O-[2′″,6′″-O-二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43)、异鼠李黄素3-O-[2′″-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44)和槲皮素3-O-[2′″-O-乙酰基-α-L-阿拉伯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45);从桑黄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相和水相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其结构为:桑黄素C(46)、桑黄素D(47)、
其他文献
本研究旨在能够为大家提供方便的手段,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检索方法,收集常用的400多位中药,将其基本信息和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总结于该光盘中,有利于各医药研究机构及医药专家检索
目的 目前应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对中药进行药理研究特别是药效研究倍受关注,但考虑到血脑屏障的存在,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微观生存环境和屏障以外的其它体细胞有很大差别,
中国花鸟画,经历了从人物山水画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终于摆脱从属地位,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这是适应人们多样化艺术趣味的需要,也是同历代艺术家的辛勤探索分不开的。徐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1953年发表的《镜与灯》一书中,提出了构成文学的四要素理论,即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关照,又互为制约,共同构成了文
特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海洋来源真菌的化学多样性与生物活性多样性,因此,海洋来源真菌是寻找新药先导化合物的重要资源。本文以不同海洋生境来源的真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次级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