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弹性特点、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是否受运动动机的影响,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借助了《体育锻炼强度调查问卷》,《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以及《追求成功动机问卷》与《避免失败动机问卷》研究工具分别探讨了以上问题。提出了研究假设-体育锻炼量可以直接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弹性产生影响,但是对心理弹性影响程度的大小受运动动机这一因素的控制。文章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福州市初中,高中和大学的的类型来进行分层抽样,把抽取到的学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A类达标学校抽取到了福州一中,B类达标学校抽取到了福州三牧中学,省属重点大学抽取到了福建师范大学,选取了福州市300名青少年学生为调查对象,男生共计168人,女生共计132人,包含省A类达标学校高中生50名(含高一,高二,高三),其中男生30人,女生20人,省B类达标校初中生50名(含初二,初三),男生28人,女生22人,省属重点大学学生200人(含四个不同年级的文科,理科,工科,术科专业学生各50人),男生110人,女生90人,共对青少年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男生158人,女生120人),每位调查对象填写问卷1份(包含了体育锻炼强度调查问卷、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追求成功以及避免失败动机调查问卷),文章先是分析了青少年学生心理弹性的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情绪控制、目标专注五个维度的得分情况;青少年体育锻炼量的得分情况,然后探讨了体育锻炼量与心理弹性五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并做了相关和预测分析,最后,探讨运动动机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弹性中所起到的作用,以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在“心理弹性”能力总体得分上以及在其“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五个维度得分上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高年级学生在“积极认知”,“人际协助”和“目标专注”维度得分上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女生在“情绪控制”维度得分上比男生要高,男生在“人际协助”维度得分上比女生要高。(2)青少年在“体育锻炼量”维度得分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在“锻炼量”,“积极认知”以及“人际协助”维度上得分要高,男生在“锻炼量”“情绪控制”以及“人际协助”维度得分上比女生高,女生在“积极认知”和“目标专注”维度得分上比男生要高,从总体上来看,高年级学生在“积极认知”和“人际协助”维度得分上比低年级学生得分要高。其余维度得分上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差异。(3)体育锻炼量可以影响青少年的运动动机,随着锻炼量的增加,青少年的运动动机也就越强。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4)在一定体育锻炼量的基础上,运动动机可以影响心理弹性能力,追求成功动机量表得分越高的学生,其在心理弹性量表得分上也就越高,避免失败动机量表得分越高的学生,其在心理性量表上的得分也就越低,即有着“参与倾向”动机得青少年比有着“回避倾向”动机的青少年有着更好的心理弹性能力。(5)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受运动动机的影响,运动动机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心理弹性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且可以作为调节变量来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当运动动机越高时,体育锻炼对心理弹性的影响越大,促进作用就越显著,运动动机越低时,体育锻炼对心理弹性的影响就越小,促进作用反而没那么显著。通过分析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弹性可以分为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以及人际协助五个维度。(2)在一定时间内,运动频率高的青少年学生比运动频率低的青少年学生有着更好的心理弹性,主要体现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以及“人际协助”能力上。(3)体育锻炼和青少年运动动机呈正相关关系,体育锻炼量越大的青少年,其运动动机也就越强。(4)运动动机与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呈正相关关系,主观上有“参与倾向”动机比主观上有“回避倾向”动机的青少年有着更好的心理弹性能力。即运动动机越强的青少年,其心理弹性能力也就越强。(5)运动动机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心理弹性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且可以作为调节变量来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当运动动机越高时,体育锻炼对心理弹性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当运动动机越小时,体育锻炼对心理弹性的促进作用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