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蛋白前体在哮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j820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全球哮喘患者约3亿人,中国哮喘患者约3000万。哮喘作为一种与遗传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已从不同层面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 PGRN)是一种多效应的生长因子,广泛表达于多种组织及细胞中,且已被报道在多种疾病的炎症和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PGRN在哮喘中的具体作用及机制尚不清。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GRN在哮喘中的具体作用及机制。
  方法:分别通过腹腔注射和雾化的方式用鸡卵清蛋白(OVA)处理小鼠以构建哮喘模型,经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总数计数及分类计数、ELISA方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表达、肺部切片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等验证小鼠哮喘模型是否建立成功。经RT-PCR技术及ELISA方法检测肺组织、BALF和血清中PGRN水平。采用IL-6基因敲除鼠(IL-6 ko)构建哮喘模型,探讨哮喘小鼠体内IL-6对PGRN表达的影响。培养人呼吸道上皮细胞,给予人IL-13蛋白刺激以模拟体外哮喘炎症模型,检测在此模型中PGRN对哮喘相关指标(IL-6、RhoA、 Muc5ac、CCL-11、 CCL-24、 CCL-26)的影响,探索PGRN对哮喘的作用;经蛋白质免疫印记法(WB)筛选PGRN在哮喘中发挥作用的相关信号通路。
  结果:成功构建了OVA诱导的小鼠哮喘模型。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哮喘小鼠肺组织PGRN mRNA水平明显降低,BALF和血清中PGRN蛋白水平也降低。较野生哮喘小鼠相比,IL-6 ko小鼠哮喘模型中BALF炎症细胞总数降低,中性粒细胞数降低,PGRN mRNA无明显变化, PGRN蛋白水平增高,BALF和血清中IFN-γ升高。经肺组织病理切片染色发现,较野生哮喘小鼠相比,缺陷哮喘小鼠肺部病理损伤也显著减轻。在体外实验中,我们发现经IL-13刺激后的人呼吸道上皮细胞PGRN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哮喘相关指标(IL-6、RhoA、 Muc5ac、CCL-11、 CCL-24、 CCL-26)均增高。与单独IL-13刺激组相比,PGRN和IL-13共同刺激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及IL-6降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GRN可抑制p38、NF-κB的磷酸化。
  结论:PGRN蛋白在哮喘体内外模型中均低于正常对照,PGRN降低的原因一方面是PGRN产生减少,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中性粒细胞相关酶对其降解所致。PGRN在哮喘体外模型中降低了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IL-6的表达,且可抑制p38、NF-κB的磷酸化。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液固相变型人工生物磁铁的和载葡萄糖氧化酶的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的制备及其表征和性能检测  目的  1.制备液固相变可充磁的NdFeB/Fe3O4/PLGA(NFP)生物磁铁,并对其进行表征和性能检测。  2.制备载葡萄糖氧化酶的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 Fe3O4-PEG-GOx (FPGs)并对其进行表征和性能检测。  3.NFP 生物磁铁和 FPGs 细胞毒性实验,荧光共聚焦观察细胞内FPG
学位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及CHD伴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z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FG-β)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明确二者与CHD伴PH的关系。方法采用实验研究策略,利
目的:探讨PLCε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拮抗剂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对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方法:1)IHC检测原发性前列腺癌(Primary prostate cancer, PPC)及CRPC组织中PLCε、Wnt3a及AR的
学位
目的:探究NTHi-DNA诱导产生的IFN-Ⅰ在宿主抗NTHi感染效应中的作用,并对其调控机制进行初步研究。  背景: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是一种定植于大多数健康成人上呼吸道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NTHi可扩散到至下呼吸道引起肺部炎症或者已有疾病的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研究NTHi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可为制定防治NTHi感染策略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我们
目的:  DNA检测在病原体分析、遗传疾病诊断和法医检验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过去的十年里,基于DNA之间杂交的生物传感器已无需目标扩增就能够直接、灵敏并快速地检测DNA。目前也有很多检测方法用于DNA的检测,包括基于荧光、比色、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电化学、反射光谱、红外吸收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等传感机制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相对常规检测灵敏度高,但价格昂贵,同时还需要复杂的仪器和操作。因此,开发
学位
目的:  肺炎链球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 是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的侵袭性疾病的致病菌,也是流感继发致死性细菌感染的首要病原菌,可导致耳聋、瘫痪、智力低下等严重的后遗症。然而,目前临床可用的S.pn疫苗对其感染的保护效应并不理想。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型的S.pn疫苗。  研究显示,S.pn一些保守性好的毒力因子具有作为疫苗的潜能。肺炎链球菌锌金属蛋白
第一部分 RSV感染后小鼠模型激素治疗的效应分析  目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引起5 岁以下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毒病原,生命早期重症 RSV感染住院患儿中约39%在18岁时会出现反复喘息或发生哮喘。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作为一种非特异性抗炎药物,被广泛应用于 RSV感染急性期治疗。但荟萃分析发现GC对R
学位
第一部分 上调结肠高亲和力胆碱转运体CHT1可缓解应激诱导的痛觉高敏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痛觉高敏是其重要特征,但机制尚不明确。已知胆碱能系统参与多种疾病的疼痛调控过程,且主要起抑制作用,然而肠道胆碱能系统在IBS痛觉高敏中所起的作用仍不明确。  目的:旨在探讨高亲和力胆碱转运体CHT1(胆碱能信号传导能力的主
第一部分 P物质基因敲除对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理进程的影响  目的:研究表明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在病毒性角膜炎初发感染阶段表达升高,并且在上调早期炎症因子和促进细胞病变方面发挥免疫调理作用,但SP基因敲除后对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病程及机制的影响尚不明确。本实验拟通过观察 SP 基因敲除后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模型病程进展,对角膜中病毒载量进行检测,探索其发病过
第一部分:HBV相关肝衰竭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HDAC活性表达变化  目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 K I ) 是肝衰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肝衰竭患者体内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微循环障碍的加剧是AKI的促发因素。分析肝衰竭并发AKI患者的临床特征,对了解其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有重要意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deacetylase, H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