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鼠过敏性休克死亡Il-4、Il-13与IgE的表达及其法医学意义

来源 :遵义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hua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豚鼠过敏性休克死亡动物模型,探讨豚鼠血清中IL-4、IL-13和IgE的表达,旨在为临床和法医学诊断过敏性休克提供科学、客观的参考依据。   方法:30只清洁级健康豚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只,对照组10只。两组适应性喂养7天后,实验组豚鼠于其右后掌皮内注射多人混合血清0.2ml致敏,致敏3周后,采用心内注射多人混合血清1ml诱发过敏性休克死亡,观察临床现象;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实验步骤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断颈处死。1.提取过敏性休克死亡组及对照组血清用ELISA法进行IL-4、IL-13和IgE检测,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实验数据分析;2.应用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3.应用HE染色法观察组织形态学特点。   结果:1.实验组豚鼠均出现典型的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为100%,死亡率为75%。对照组未出现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亦无死亡;2.实验组喉、气管等器官水肿,肺泡腔扩大,肺泡壁变薄,以上部位见明显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肾器官浊肿。3.肺组织内见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异染颗粒弥散到肥大细胞周围和组织间隙里。4.实验组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清IL-1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1.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豚鼠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实验模型;2.实验组血清IL-4、IL-13与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为过敏性休克临床诊断及法医学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智能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有了越来越多的成就,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机器人可以帮人们做家务,可以做简单、重复、机械的工作解放劳动力,甚至还可以
大学课程的考核模式是教学手段的重要延伸.科学的考核应该是多维的、动态的,以尽可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全面能力,并且与“学以致用”的习得型教学模式相辅相成.积分制的考核模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县一级政协党组,是县委在政协中的派出机构,肩负着实现党
目的:探讨莱菔硫烷(SFN)对氧糖剥夺(OGD)/复氧(R)损伤的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与PI3K/AKT通路的关系。方法:(1)新生1d的SD乳大鼠,皮质神经元原代培养5-6d后,细胞被随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