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r星的形成机制是目前核天体物理学的重要前沿课题,它可能形成于双星系统。其中主星经历AGB阶段产生大量的C和s-过程元素,通过双星间质量传输污染伴星,伴星即我们所观测到的星表现出C和s-过程元素的超丰。在低会属丰度下,AGB星的星风损失率远低于高金属丰度情况,这可使其最终核心质量达到很高的数值,达到或接近Chandrasekhar质量极限,随后经过AIC或AGB超新星事件主星发生r-过程核合成形成r-过程元素,对伴星进行第二次污染形成s+r星。
本文假设s+r星形成于主星初始质量为3-5 M 的双星系统。在s+f星s-过程和r-过程分量系数相关性关系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s-过程物质吸积规律和r-过程物质吸积假设,对r-过程物质传输及吸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我们发现,随着双星间轨道距离的增加,伴星吸积的富含r-过程元素的物质不断减少,这是对sl+r星AIC或1.5星超新星形成机制的一个有力支持。计算结果表明,与s-过程物质吸积类似伴星对富含r-过程元素物质的吸积也存在着随轨道距离增大而增大的增强因子fr。考虑到主星的引力效应,随着轨道距离的增大,当星风物质到达伴星附近时,其速率减小,r-过程物质吸积可得到自然的解释。结合Bondi-Htoyle吸积率和能量守恒定律,当主星抛射富含r-过程元素物质速率取为7300km/s时,伴星对富含卜过程元素物质吸积的增强因子f随轨道距离的变化规律与观测所约束曲线基本符合。主星经历AIC或1.5型超新星事件所抛射的Eu的产量约为10-8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