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与管制研究——以抚州市宜黄县为例

来源 :东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jth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以生态绿色保护为前提,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我国目前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的重点问题。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在国土空间上的冲突矛盾,规划科学合理的空间发展分区和相应配套的空间开发利用政策,已经开始越来越受到相关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和研究内容。
  本文在收集已有资料和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宜黄县作为研究实例,结合主体功能区视角,以30Mx30m的栅格单元作为评价单元,从生态功能、农业功能和城镇功能三个方面来构建适合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结合的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利用自然间断点法和相关数据划分标准来为各适宜性评价指标数据进行适宜性赋值。研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来综合评价生态、农业和城镇功能的适宜性程度,保证了适宜性评价结果科学性跟合理性。研究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利用三维魔方划定三类空间,并作为功能分区体系的数据基础。研究根据不同栅格单元的三类功能叠加情况,从功能利用和宏观调控角度,参考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的基本分区原则,制定宜黄县的基本分区方案。以一级功能分区为静态方案,以二级分区作为一级分区的补充动态方案,形成动静态相结合的综合功能分区方案。其中,一级分区包括空间下的核心控制区和一般发展区,二级分区包括功能过渡区和功能交叉区,并以此提出不同分区的国土空间土地利用与分区管控建议。
  本文主要结论包括:(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当中,生态功能下的适宜性评价的最适宜等级面积占比相较于农业功能和城镇功能下的最适宜性等级面积占比要高很多,最适宜面积达到73166.9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7.83%。说明宜黄县的生态功能适宜性是其县域的主导空间功能,农业功能和城镇功能受限制性程度高,也与宜黄县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境内森林覆盖面积占比超过一般以上的实际情况相符合;(2)三类空间划定结果显示:宜黄县划定生态空间面积155700.46公顷,农业空间面积32091.76公顷和城镇面积5920.82公顷,分别占到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0.38%、16.57%和3.06%。三类空间分布以生态空间分布最广,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脉附近,农业空间的县域分布,受到县域地形地貌和水文气候的影响,其主要分布在靠近河流的坡度平缓地区。城镇空间主要在桃陂镇和凤岗镇分布最多,其他乡镇与县城分布呈现团装发展,乡镇之间呈现带状联系;(3)宜黄县一级分区中,生态核心控制区74132.00公顷,生态一般发展区81568.46公顷。农业核心控制区22226.2公顷,农业一般发展区9865.57公顷。城镇核心控制区3410.55公顷,城镇一般发展区2510.27公顷。二级分区内,考虑生态空间极少存在空间功能向农业或城镇空间功能转变的情况,只划定生态空间下的功能交叉区,其他空间划定功能交叉区和功能过渡区。其中,生态功能交叉区271.79公顷,农业功能交叉区213.03公顷,农业功能过渡区208.37公顷,城镇功能交叉区259.78公顷,城镇功能过渡区185.34公顷;(4)宜黄县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利用与管控以功能分区方案为基础,一级分区的核心控制区重点安排相关重点项目,是国土空间的重点管制区域。一般发展区以各自空间功能为主导,合理安排一般项目和相关开发利用行为。二级功能分区下的功能交叉区域,土地利用需要以主导功能为前提,以重叠功能作为区域的附属功能,允许适当开展与附属功能对应的相关国土利用行为。功能过渡区,在规划近期的项目安排以促进区域功能转变为目的,禁止安排与规划末期需要转变的功能相违背的相关项目,在规划远期完成区域的功能过渡。
其他文献
开展干旱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是对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持续高效利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南疆的典型区和干旱区开孔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系统理论等理论框架,分析1990-2015年开孔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前后的生态环境效应,对干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990-2015年间遥感影像数据本文基于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结合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贫困劳动力就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进而也加大了就业扶贫工作的难度。针对贫困劳动力这一群体,转移就业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但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贫困劳动力自我实现转移就业受到限制,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诸多困难,需要政府统一组织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因此,关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组
国家将“三项补贴”合并成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而农地有序高效流转是实现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期望探究补贴政策对农地流转经济效益的影响及作用路径,为补充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提供依据。  本文首先运用规模经济理论、激励理论、农户经济行为理论规范性分析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农地流转经济效益的影响,并构建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影响农地流转经济效益的理论框架;其次基于新疆奇
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发展,面上的扶贫与“输血式”扶贫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探索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造血式”扶贫方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就业扶贫作为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能够带领贫困劳动力快速脱贫致富,聚集多元主体、整合多元力量的就业扶贫方式是当下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时期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新疆和静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参与式扶贫理论、合作型反贫困理论和绩效评价理论
学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扩大轮作休耕试点”,作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轮作、休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耕地污染,加之耕地保护的约束性政策,导致耕地不堪重负,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布局弱化,因此,耕地休耕政策的实施是让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在休耕政策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高整体耕地的肥力与生产能力,以达到耕地总体生产能力提升,以及还生态青山绿水的目的
中国覆盖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生态脆弱区,基本涵盖了全球各地的生态脆弱类型,是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最为显著的国家。我国土地生态脆弱性表现显著的区域重点分布在北部干旱区、长江部分流域以及青藏高原。其中,叶尔羌河流域土地生态脆弱性最具代表北部干旱区特征,叶尔羌河流域作为我国第四大灌区,其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充分涵盖了我国所有类型的自然脆弱条件,且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趋于基本水平,可以表征我国特殊的土地生态脆弱环
耕地保护是我国重要的一项基本国策,为此我国实施了许多扶农惠农政策激励农户积极保护耕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往的政策效能逐渐降低,为了引导与激励农户持续进行耕地保护,2016年我国进行了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以往的农业补贴政策调整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作为现行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主要组成部分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其政策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农户积极进行耕地保护。  本文首先在农户激励理论、农户行为理论
就业扶贫是巩固脱贫成效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扶贫方式之一。长期坚持以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来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过程中,就业扶贫有助于促进脱贫步伐,是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当地劳动力丰富优势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本之举。2016年将转移就业脱贫列为专章之后,就业扶贫问题成为热点研究问题。目前因针对就业扶贫的研究集中在定性、宏观分析的居多而使从定量和微观层面出发
学位
加纳在国内建立了国家健康保险计划(NHIS),以期提高全体民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加纳国家健康保险计划(NHIS)采取了拨出大量财政资金、保证弱势群体等措施来扩大了整体覆盖范围,其融资结构也日趋合理,但加纳国家健康保险计划(NHIS)参保情况整体却不乐观。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加纳国家健康保险计划(NHIS)的特征,探究影响加纳国家健康保险计划(NHIS)参保率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运用决策理论、
学位
为有效解决土地存在的不协调、不包容、不公平等问题,将包容性思想和土地问题进行探讨,开展土地利用包容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立足南昌市土地利用现况,寻求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健康、包容的“南昌样板”,对南昌市统筹城乡发展、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国土空间规划、解决土地不包容问题、构建美丽南昌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南昌市需解决的实践问题之一。  以南昌市为例,在包容性增长理念、城市包容性、土地利用包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