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疗法结合PNF牵伸技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州体育学院康复中心2019年09月-2020年12月康复医学科就诊的慢性腰痛患者50例,随机分成触发点针刺组(实验组)和传统电针组(对照组),每组各25例。实验组采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1次/周,连续治疗4周,每次治疗后进行PNF牵伸锻炼,3次/周,30-40min/次,先后在腰方肌、竖脊肌、臀中肌、臀大肌、梨状肌触及肌肉条索样压痛点定点标记,用0.30mm×75mm的一次性银质针快速进针至骨面,稍退针至肌肉层,进行上下提插,受试者感到明显肌肉抽搐感止,退针压迫止血1分钟;对照组给予传统电针治疗,3次/周,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进行同样的PNF牵伸练习,3次/周,30-40min/次。依据《腰痛: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进行穴位标记,使用平补平泻方法运针,出现得气感后,将电针治疗仪的导线与毫针尾端连接,调整为疏密波模式,功率设为2 Hz,进行20 min的治疗。观察两组受试者治疗前、治疗后、1月后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腰部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触发点的压力疼痛阈值(pain pressure threshold PPT)、两组的总体有效率等指标。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VAS评分:实验组在治疗4周、4周随访后的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AS评分在治疗4周、4周随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随访4周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ODI指数:实验组ODI指数在治疗4周、4周随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ODI指数在治疗4周、4周随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间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PPT比较:实验组PPT在治疗4周、4周随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PT在治疗4周结束后、4周随访结束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随访4周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随访4周有效率为92%,对照组随访4周有效率为64%,实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5.不良反应比较:实验组4例出现Ⅱ级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出现Ⅱ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腰臀肌触发点干针结合PNF牵伸、传统电针组结合PNF牵伸均能短期内能缓解慢性腰痛症状。2.腰臀肌触发点干针结合PNF牵伸组短期内明显缓解慢性腰痛症状,效果优于传统电针组结合PNF牵伸组。3.腰臀肌触发点干针和传统电针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