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地区间是否存在收敛,以及引致收敛的原因,对我们认识当前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判断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收敛假说,则对以上问题包括经济增长趋势的预测,以及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否存在收敛,收敛的速度和收敛的原因等,都给予了很好的解释。目前,在我国众多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中,城镇化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那么,城镇化率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有所影响,是减小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还是扩大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即城镇化率对我国区域经济起到了收敛或是发散的作用?本文从城镇化率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城镇化率与区域经济收敛的关系。采用我国1997-2011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镇化率对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1997-2004年、2004-2011年两个时段,分别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分析比较。从总体上看,城镇化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持续扩大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在1997-2011年和分时段1997-2004年间全国经济增长表现出发散的趋势,2004年-2011年表现出收敛的趋势,加入条件变量城镇化率以后,使得1997-2011年和分时段1997-2004年间的发散速度明显减小,同时,2004-2011年的收敛速度明显增加。对东、中、西部而言,城镇化率的引入,对这三大经济带各自内部的经济增长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分别使得1997-2001年间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散速度变小,而使东部地区从发散变为了收敛。因此,从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来看,城镇化率对经济增长不仅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也有着显著的影响。为实现我国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并对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概括,最后说明论文分析的思路与构成,以及论文的分析方法和主要的创新点。第二部分,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分析。首先对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这几种主要的收敛理论和模型进行简单介绍,其次详细讨论了本文所采用的实证分析方法,以及三种假说的回归模型。第三部分,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首先介绍了城镇化的涵义和界定城镇化水平的指标,然后对国内外关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得出相应结论。第四部分,城镇化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实证分析。本章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对我国1997-2011年的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核心是β收敛的检验,使用面板数据分1997-2004年和2004-2011年两个时段和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带,进行β回归,引入条件变量,测算城镇化对我国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第五部分,结论与政策启示。在第四部分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有效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