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均农用地仅为0.4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且农用地资源日益短缺、质量退化、农地非农化、农地利用粗放、分布不均匀等问题突出。找出区域农用地利用中存在的矛盾,制定适宜的差异化发展政策,提高区域农用地利用效率,将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C2R模型和BC2模型对陕西省各地级市农用地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各区域的横向差异和纵向变化特征,结合投影分析,找出陕西省各地级市农用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各地级市农用地利用效率的差异化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参考。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全省农用地利用效率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陕南、关中、陕北地区农用地综合利用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912、0.868和0.796。地级市中农用地综合利用效率值处于较高水平的为汉中和铜川,均为1;处于较低水平为榆林和渭南,分别为0.6554和0.4804。全省农用地利用效率分布呈现以下特征:在全省范围内,农用地利用效率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利用效率与自然气候带的分布相似,温暖湿润地区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在区域内部,农用地利用效率受经济发展、人为因素影响较大。(2)2008-2012年,陕西省农用地的利用效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全省农用地利用效率提升了7.85%,其中陕北地区上升幅度最大,上升了13.81%,关中和陕南分别上升了3.12%和8.48%。这说明随着陕西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投入要素也在不断增加,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农用地利用效率也就随之提高。(3)全省范围内,宝鸡、渭南、延安、榆林、安康5个城市的农业生产投入量存在大量冗余。五个城市在耕地面积、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农业机械总动力三方面的投入均存在明显的冗余,而在产出方面存在少量不足。因此要提高这五个市农用地利用效率,重点要从投入角度出发,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4)提升全省农用地利用效率,重点在于渭南和陕北。从农用地综合效率的分解效率来看,渭南的纯技术效率过低是导致其综合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而陕北地区的综合效率较低是由于其规模效率低引起的。(5)根据当前陕西省土地利用出现的问题及DEA测算结果,本文提出四点建议以期提高陕西省农用地的利用效率。对渭南市,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对陕北地区,合理分配资源,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针对区域农用地利用特点,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