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平原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

来源 :河北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dhalbe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水运动作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之一,是连接四水循环(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的重要纽带,更是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来源。在地下水浅埋区,土壤水与地下水交换频繁,安徽淮北平原地处我国东部,是南北气候过渡带的典地区,旱、涝和渍频发。因此,开展土壤水的运移规律以及与地下水的转换关系的研究,对于安徽淮北平原田间水分的转化规律以及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安徽省五道沟水文水资源试验站开展,现场调研收集了土壤水、地下水、气象和作物等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了土壤水分在年际和年内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不同场次降雨量、作物以及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对不同作物生长季各土层土壤水分的影响,建立了地下水埋深与各土层土壤水分的回归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利用Hydrus-1D模型对地下水位控制试验下的夏玉米生长季土壤水分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土壤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量。研究结果可为农业墒情预报和制定合理灌溉制度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1992-2018年0-0.1m、0.1-0.2m、0.2-0.3m、0.3-0.4m、0.4-0.5m、0.5-0.6m、0.6-0.8m、0.8-1.0m和0-1.0m各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在年内和年际的变化特征,得出了土壤水分在年内最湿和最干出现的月份分别为3月和5-6月;各剖面土层土壤含水率呈在年际变化上呈逐渐上升趋势。(2)分析了1992-2018年多年平均不同作物生长季(冬小麦和夏玉米)各剖面土层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作物生长季各土层土壤水分受作物、降雨和蒸发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夏玉米生长季各剖面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经历平缓和上升两个阶段,冬小麦地含水率则经历了稳定和迅速下降两个阶段。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0.3-0.4m、0.4-0.5m土层平均含水率高于其它各土层,这表明该层持水性较好,尤其在旱期,该层对作物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3)降雨量不同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深度不同,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四种雨量级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深度分别是0.35m、0.35m、0.45m和1.0m。裸地与小麦地相比,小麦地对土壤水分的利用量较大。通过分析1992-2014年夏玉米和冬小麦生长季地下水埋深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建立两者间回归模型,并用2016、2017和2018年资料对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地下水埋深和土壤含水率呈线性关系,越往深层,相关性越好。(4)Hydrus-1D模型可准确模拟土壤水分变化。从Hydrus-1D模型的模拟结果看:土壤水与地下水交换频繁,夏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水的蓄变量为-52.60mm,地下水对土壤水的的累积补给量为295.08mm。
其他文献
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制造业服务化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建立了制造业服务化动态因素的因果关系图、动态流图以及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运用VensimPLE软件对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因素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应用,其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以英语特点为基础,来浅析
袁黄博学多产、爱民勤政、追求积德行善,不仅洁身自好,利用功过格约束、督促自己去邪念恶行,且撰写《改过之法》、《积德之方》,专论积德行善,其中既有规律性的认识,又有实际
1985年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从使用到2006年,中间跨度达21年,其间虽有卫生部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版,但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为此,卫生
目的为探讨2012-2013年贵州省儿童手足口病非CVA16、非EV71肠道病毒株的毒株型别及分子进化特征,从而为制订防治手足口病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3年贵州省儿童
水环境中的汞存在多种形态,其中甲基汞是环境中汞的一种最重要的存在形态,是唯一能在水生食物链中富集放大的形态,也是汞的各形态中毒性最强的一类污染物。沉积物作为水环境
为了筛选降盐效果优良的适宜植物材料以合理利用耐盐植物改良滨海盐碱地,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系统探究了盐地碱蓬、田菁、红麻和高丹草的盐分离子积累特征。结果表明:4种植物地
为了解入侵重庆地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肠道所携带的细菌组成,以采集自巫溪、巫山地区玉米地里的草地贪夜蛾为材料,运用传统培养方法分离了其肠道优势细菌,并
目的了解宝鸡市食源性疾病发病状况,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源性疾病暴发预警,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策略、降低疾病负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监
我国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和太阳辐射长期以来的分布与变化特征,以及如何从宽带太阳辐射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目前,我国气溶胶光学厚度的长期资料仍然相对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