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酰多糖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多糖结构性质的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琥珀酰多糖是由根瘤菌、土壤杆菌、产碱杆菌以及假单胞菌等微生物产生的一种酸性多糖,由包含七个葡萄糖残基和一个半乳糖残基的八糖重复单位聚合而成,含有β-1,3、β-1,4及β-1,6糖苷键,此外还包含一些琥珀酸、丙酮酸、乙酸取代基。由于其独特而稳定的流变学性质,可在化妆品、日用品、医药产品、食品以及石油行业中用作乳化剂、胶凝剂、稳定剂和增稠剂等。目前琥珀酰多糖在国外已经实现商业化生产,国内对琥珀酰多糖的发酵已有少量报道,但是对于其结构和流变学性质的研究很少。本文首先以一株琥珀酰多糖产生菌根瘤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AT01作为出发菌株,经过NTG诱变筛选到两株高产菌株52N-11和15N-108,然后对52N-11菌株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最后对琥珀酰多糖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琥珀酰多糖溶液的流变特性,主要结果如下:(1)NTG诱变筛选琥珀酰多糖高产菌株以AT01为出发菌株,建立亚硝基胍(nitrosoguanidin,NTG)诱变方法为:种子培养14 h,种子液OD600稀释至0.3,NTG浓度为0.5 mg/m L。经过三轮NTG诱变从1324株菌中筛选出两株遗传稳定性良好的高产菌株52N-11和15N-108,产量分别为36.6±1.95 g/L、38.5±0.87 g/L,较出发菌株AT01分别提高了163.3%、176.9%。16S r DNA鉴定证明高产菌株52N-11与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C58菌株同源。摇瓶发酵72 h,52N-11和AT01的琥珀酰多糖产量分别为35.5±1.36g/L、12.8±0.3 g/L。在15 L发酵罐中52N-11和AT01发酵60 h时琥珀酰多糖产量已达到最高,72 h时产量分别为31.0 g/L和23.4 g/L。说明经过NTG诱变选育得到的高产菌株52N-11合成琥珀酰多糖的能力远强于出发菌株AT01。以AT01菌株的全基因组作为参考基因组,对52N-11菌株进行重测序,得到261个SNP位点和4个Indel位点,对Exinoc区域的突变基因进行KEGG注释发现其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信号转导、核苷酸代谢以及氨基酸代谢等通路。(2)52N-11菌株的发酵培养基优化对高产菌株52N-11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筛选、Plachett-Burman和响应面Box-Behnken Design试验设计获得最优培养基配方为:蔗糖64.8 g/L、酵母粉5.95 g/L、K2HPO4 0.0975 g/L、Ca CO3 5.0 g/L。同时优化了发酵条件:接种量为1.0%,初始p H值为7.2。52N-11菌株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在摇瓶中发酵72 h产量为40.5 g/L,在15 L发酵罐中发酵72 h后产量为34.1 g/L,比初始培养基在摇瓶和15 L发酵罐中产量分别提高了13.1%(35.8 g/L)和10.0%(31.0 g/L)。(3)琥珀酰多糖结构特性分析对商品级琥珀酰多糖(SG)、出发菌株所产琥珀酰多糖(SG-A)和高产菌株所产琥珀酰多糖(SG-N)进行结构特性分析。红外光谱扫描结果表明三种琥珀酰多糖的特征吸收峰都很相似,并与文献报道的琥珀酰多糖红外光谱图谱基本一致;1H NMR和13C NMR分析均检测到琥珀酸和丙酮酸的特征信号;通过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SG、SG-A和SG-N样品中葡萄糖和半乳糖的摩尔比分别为6.63、6.65和6.94,摩尔比接近7:1,符合琥珀酰多糖由八糖重复单元组成的结构特征。这些结果表明SG-A和SG-N是琥珀酰多糖。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琥珀酰多糖样品中的取代基含量,结果表明SG-A和SG-N中的琥珀酸含量分别为68.5 mg/g和71.2 mg/g,显著高于商品SG样品的34.8 mg/g;SG-A和SG-N中的乙酸取代基含量分别为0.28 mg/g和0.34mg/g,显著低于SG样品的1.50 mg/g。单糖组成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半乳糖和葡萄糖外,SG-A样品和SG-N样品分别检测到1.15%、0.94%的甘露糖,SG样品还检测到甘露糖、氨基葡萄糖、核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和木糖,表明诱变后高产菌株所产SG-N和出发菌株所产SG-A与商品SG样品的结构有细微差别。高效凝胶过滤色谱(HPGFC)结果表明SG-A含有两个组分,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1.55×107Da和1.26×106Da,SG-N仅含有一个峰,重均分子量为Mw为1.01×107 Da,SG有一个高分子量峰,重均分子量Mw为1.55×107Da。DSC测定三种固态样品的熔融温度,SG、SG-A和SG-N分别为124.01℃、134.13℃和117.93℃。SG、SG-A和SG-N的结晶度分别为16.44%、21.96%和16.09%,这一结果与样品的熔融温度相符合。TGA结果表明SG样品的降解温度约在260℃,而SG-A和SG-N的降解温度均在270℃。(4)琥珀酰多糖溶液流变性质探究对商品级琥珀酰多糖(SG)、出发菌株所产琥珀酰多糖(SG-A)和高产菌株所产琥珀酰多糖(SG-N)的不同浓度溶液进行流变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琥珀酰多糖溶液具有相似的流变学性质,其中动态振荡扫描实验证明琥珀酰多糖溶液都具有粘弹性,且粘弹性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加。62℃是琥珀酰多糖溶液的构象转变温度,一旦温度超过构象转变温度,溶液的粘度、模量和假塑性均显著下降,当温度冷却至室温时模量能恢复甚至超过加热前水平。稳态流变学实验表明,琥珀酰多糖溶液是具有高粘度的假塑性非牛顿流体。另外,高产菌株所产琥珀酰多糖(SG-N)溶液的粘度和剪切稀化现象不受p H值、无机盐种类及浓度的影响。
其他文献
越来越多的溢油事故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水体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近年来,应用于油水分离领域的特殊超浸润材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这些超浸润材料对水与油有着截然相反的润湿性,比如疏水/亲油性、亲水/疏油性或两面不同的润湿性。因此超浸润材料在去除油水混合物中的一个相的同时,可以排除掉另一个相,从而实现选择性的油水分离。此外,通过调节材料的表面化学和表面结构,利用两者的协同作用可以进一步促进超浸润行
MXenes独特的二维层状结构、可调谐的表面化学性质、亲水性以及优异的金属导电性使其在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MXenes通常通过选择性刻蚀Mn+1AXn相前驱体的A原子层制得,其化学通式为Mn+1XnTx(其中M为前过渡金属元素,X为C和/或N,n通常取1-3,Tx代表表面基团)。表面基团对MXene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及功能应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目前报道的表面基团仅有四种(即-OH,-O,
纳米金二维膜是通过其单分散的纳米颗粒在二维空间内紧密排列获得的,区别于其一维的单分散粒子和三维的块体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拓展了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和范围,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然而,通过传统的自组装方式得到的金纳米颗粒的二维单层膜具有两面对称的形貌和性质,在某种程度上就限制了它们在许多领域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多功能应用需求的增加,Janus结构的材料逐渐被报道。通过对膜两面的物理
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中亚国家,人口600万,前苏联成员国(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国是吉尔吉斯斯坦最大的投资者和贸易伙伴。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是上海合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成员。吉尔吉斯斯坦是“一带一路”项目的参与者。吉尔吉斯语和俄语是当地语言,最近中文已经成为吉尔吉斯斯坦最受欢迎的语言之一。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是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是吉尔吉斯索姆,实施自由兑换的浮动汇率。美元和欧元是广泛使
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简称BC)是由微生物合成的具有独特三维纳米网络结构的纤维素,纯度高,吸水性强,生物相容性好,在食品、造纸、化妆品、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静态培养是目前细菌纤维素工业化生产的主要方式,但静态培养占地面积大,产生的纤维素膜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动态培养易于工业化生产和控制,产生的细菌纤维素分散性好,便于使用,是细菌纤维素工业化生产的理想
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是一种能够侵染世界范围内超过1000种植物的坏死型营养真菌,造成严重的植物病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光照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信号,影响着真菌的生长发育、次级代谢以及致病性等各个方面。真菌对于不同波长范围的光信号的感知依赖于体内存在的不同的光受体,蓝光受体是真菌中重要的一类光受体,包括WC-1、WC-2和VVD三个组分。前人研究发现灰霉菌中的Bc W
PIN蛋白作为生长素极性运输的主要参与者和调控者之一,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有关PIN蛋白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子植物的组织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上的研究很少。在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中一共有4个与拟南芥At PINs同源的基因,分别为PINA-PIND,其中PINA与拟南芥中At PIN1的同源度最高,目前已有两篇文章对小立碗藓PIN蛋白的生长素外运载
GSDMA是GSDMs家族中主要定位于胃肠道上皮及皮肤表皮的一种蛋白。鼠的Gsdma3第1124G突变成A会导致毛囊干细胞分化成皮脂腺细胞能力丧失以及皮肤中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但是,GSDMA是如何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机制仍知之甚少。为了解答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我们首先检测了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NHEK)分化过程中GSDMA的表达,发现:随着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程度的增强,GSDMA的表达
胁迫可导致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中堆积大量异常折叠或未折叠蛋白,造成内质网胁迫(ER stress),细胞感受到胁迫压力会激活未折叠蛋白信号通路(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重建内质网稳态,但胁迫过强超过细胞修复能力时就会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发生。动物细胞中抗凋亡因子BI-1与U
REGγ,作为一种以非ATP和非泛素依赖方式降解机体内诸多重要靶蛋白的蛋白酶体激活因子,其参与调控了包括个体发育、衰老以及癌症的发生发展等多种生理病理进程。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近年临床上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学中应用趋于成熟和普遍的种子细胞,其在以骨质流失为特征的骨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REGγ与间充质干细胞的关系以及如何影响其多能性和命运决定还未见任何报道。本实验基于野生型和R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