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可引起自限性感染、无症状病毒携带以及慢性肝炎,乃至肝硬化和肝癌等。这些不同的感染结局除了与病毒本身的因素有关外,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同个体对HBV所发生的免疫反应不同。近来的研究发现1,25-二羟胆固化醇[1,25-dihyaroxycholecalciferol,1,25(OH)2D3]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结合后,参与免疫调节,可能与HBV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有关。而另有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可能与HBV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候选基因策略,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选取无血缘关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无症状HBV携带者和自限性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方法进行基因型检测。通过比较VDR基因第二外显子Fok Ⅰ位点、第九外显子Taq Ⅰ位点和HLA-DQA1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在三组研究对象中分布频率的差异,分析宿主遗传因素与HBV感染结局的关系。组问频率比较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计算P值、比值比(odds ratio,OR)以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本研究的结果为揭示乙型肝炎的遗传易感性、预测HBV感染后的临床结局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 1.VDR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结局的关联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ok Ⅰ位点FF基因型在慢性乙肝组中的分布频率(44.6%)显著高于无症状HBV携带组(31.7%)(P<0.05,OR=1.73,95%CI:1.12-2.68),FF基因型的个体在感染HBV后可能更容易发展成为慢性乙肝。而Taq Ⅰ位点的TT、Tt、tt基因型在慢性乙肝组、无症状HBV携带组和自限性感染组之间的分布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