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s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具有补气,止汗,生津,养血等多种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恶性肿瘤、肺心病、慢性胃炎等多种疾病。黄芪中含有黄酮类、皂苷类、多糖、多种氨基酸等多种成分。近些年来,黄芪中黄酮类成分成为了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毛蕊异黄酮是其黄酮类成分的主要活性物质,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疟原虫、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高血压、抗高血糖、神经保护作用、皮肤美白剂、增强造血功能、雌激素和治疗白血病等。然而,毛蕊异黄酮的体内过程研究的报道尚不多,因此,研究毛蕊异黄酮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特征具有一定的意义。本实验建立了测量毛蕊异黄酮的超高相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高效液相(HPLC)分析方法,该方法操作灵敏、快捷、简便、专属性强,可用于毛蕊异黄酮的定量分析。首先,研究了毛蕊异黄酮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毛蕊异黄酮口服给药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为1.25±0.387h、AUC(0~∞)为5 49364±66.303ng·L-1·h-1、MRT(0~t)为 3.764±0.119、CL 为 33988.756±3673.103L.h-1.kg-1。尾静脉注射给药后 AUC(0~∞)为226.034±16.934ng·L-1·h-1、MRT(0~t)为0.77±0.086、CL 为 4445.739±347.303L·h-1.kg-1。通过比较毛蕊异黄酮的静脉和口服的AUC(0~∞),计算出毛蕊异黄酮在大鼠体内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3.15%。其次,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来研究毛蕊异黄酮的吸收特征,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以及在不同肠段(十二指肠、回肠、空肠、结肠)的吸收特征。结果表明毛蕊异黄酮在pH6.03~8.02K-R试液中稳定性较好,不同浓度的毛蕊异黄酮在大鼠各肠段的Peff和Ka值均显著性差异,在大鼠小肠内吸收有自身浓度抑制作用。毛蕊异黄酮可能以主动转运的方式进入体循环,且在结肠的吸收要优于十二指肠、回肠、空肠。接着,采用Caco-2细胞模型来辅助研究毛蕊异黄酮的吸收特征,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以及加入不同类型的蛋白抑制剂后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毛蕊异黄酮低、中、高三种浓度的Papp(BL-AP)/Papp(AP-BL)=1.38<1.5,且加入不同类型的蛋白抑制剂后,和空白组的Papp(BL-AP)/Papp(AP-BL)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毛蕊异黄酮的吸收可能主要以被动转运为主,同时有主动转运机制参与,其转运可能不受P-糖蛋白、MRP蛋白、SGLT蛋白影响。最后,采用大鼠肝微粒模型研究毛蕊异黄酮的代谢特性,分别研究了其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Ⅰ相和Ⅱ相代谢特征;针对代谢量较多的Ⅱ相,又进一步研究了毛蕊异黄酮是哪些代谢酶的底物。结果表明,毛蕊异黄酮在大鼠肝微粒体内经37℃水浴温孵60min,呈表观一级线性消除,而在灭活的大鼠肝微粒体中未发生代谢。说明毛蕊异黄酮是经大鼠肝微粒体代谢的;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Ⅰ相代谢率为9.41%,Ⅱ相代谢率为20.58%,表明毛蕊异黄酮在肝脏中在Ⅱ相的代谢量较多。针对Ⅱ相代谢,又进一步研究加入不同代谢酶的底物后,毛蕊异黄酮代谢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入雌二醇和萘普生后,各组与空白组比较,代谢量的减少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毛蕊异黄酮在肝微粒体中的Ⅱ相代谢反应过程中可能受 UGT1A1、UTG1A3、UGT1A6、UGT1A9 和 UGT2B7 的作用,是 UGT1A1、UTG1A3、UGT1A6、UGT1A9 和 UGT2B7 的共同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