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是一线广谱抗癫痫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癫痫全身发作和部分发作,可单用也可联合其他抗癫痫药一起使用,口服吸收迅速且完全,疗效较好。但VPA的临床应用也面临着治疗窗窄、蛋白结合率高、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个体差异大、不良反应多且严重(肝毒性尤为明显)等问题。为促进临床VPA的合理应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拟通过分析给药剂量、性别、年龄和合并用药等因素对VPA血药浓度的影响,探讨导致VPA个体化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儿童癫痫患者药代动力学数据缺乏,临床样本量相对较少,本研究拟通过采用蒙特卡洛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MCs)方法,仿真多种不同给药方案,预测儿童癫痫患者体内VPA的稳态谷浓度(Steady-state trough concentration,Cssmin)达标概率,为临床促进VPA合理用药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1)按入排标准,回顾性收集2018年5月至7月符合条件的患者信息,包括给药剂量、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合并用药、稳态血药浓度等,采用SPSS 16.0软件,探讨影响VPA稳态血药浓度的主要因素。(2)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中国癫痫儿童患者VPA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获取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ka(吸收速率常数)、F(生物利用度)、Vd(表观分布容积)、k(消除速率常数)。根据临床实际需求,设定多种不同给药方案,采用MCs方法,预测多种不同给药方案下,VPA稳态谷浓度落在说明书推荐参考范围40~100 μg·mL-1的概率。结果(1)VPA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关系(P<0.001),但仅能解析25%的血药浓度变化;男、女患者间剂量校正后的血药浓度分别为(66.28±15.07)和(95.77±35.35)μg·mL-1·mg-1·d,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未成年人组(<18岁)、成年人组(18-65岁)以及老年人组(>65岁)的剂量校正后血药浓度分别为(70.95±21.19)、(76.63±27.62)以及(90.38±45.71)μg·mL-1·mg-1·d,剂量校正后浓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使用奥氮平或喹硫平对VPA血药浓度无显著影响。(2)>3岁单药治疗组、>3岁合并卡马西平组、≤3岁单药治疗组和≤3岁合并卡马西平组的给药方案分别为 11.25 mg·kg-1 bid 或 30.00 mg·kg-1 qd、20.00 mg·kg-1 bid或 65.00 mg·kg-1 qd、18.75 mg·kg-1 bid 或 47.50 mg·kg-1 qd、20.00 mg·kg-1 bid 时,(?)处于40~100 μg·mL-1的概率最大。结论(1)VPA血药浓度个体间差异大,影响因素复杂,推荐进行常规的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在临床上应结合血药浓度以及临床疗效调整优化给药方案。(2)MCs可仿真癫痫患儿在不同给药方案下的情况,预测(?)落在治疗参考范围内的概率,对优化VPA在中国癫痫患儿维持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