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界现有的我国城市历史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沿海、沿江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对于中部地区尤其淮北地区城市缺乏专门的研究。因此研究淮北市历史发展的特点、规律性以及资源性城市现代化转型的做法,具有典型意义;目前,由于城市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加上人们对淮北市历史发展的研究较为欠缺,因此本论文对淮北市历史的研究,不仅可以填补该区域中小城市研究的空白,更希望为淮北市的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历史依据。
本文根据翔实的资料,以淮北市城市历史发展的进程为对象,重点对淮北建市后的发展历史进行专门研究,希望抛砖引玉,进而得出较为明确的学术结论。
本文首先论述了建市前淮北的概况。淮北市政府所在地在古代被称为相城,一些资料认为在夏商时已有城,历史上曾作为国都、郡治风光一时。公元前588-576年,宋共公为避水患,经睢阳迁都于相。秦、西汉时相城为郡治所在地,东汉则作为沛国国都。这也是古相城历史上作为淮北政治中心的最辉煌时期;作为淮北市市辖县的濉溪县,在近代城市文明历程中也有缓慢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十分迫切。经过安徽省工业厅和华东地质局的勘探,发现淮北平原煤炭储量丰富。随后淮北煤矿筹备处的成立,正式拉开了大规模开发淮北矿区煤田的序幕。当淮北煤矿建设初具规模后,原有的矿区政府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于是淮北市的建立势在必行。
其次论文分析了淮北市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为了使淮北煤炭工业有更好的发展,1960年4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安徽省委下文建立濉溪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濉溪市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工业化进程开始全面启动,初步建成了以煤炭工业为主体,其他行业、门类逐步发展的工业体系;“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爆发,使濉溪市这座刚刚建立的新型煤城,遭受了很大的挫折。但淮北矿区人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使淮北市各项建设事业在这一非常时期仍获得一定发展,尤其是淮北煤矿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71年4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濉溪市改名淮北市。1976年,全局原煤产量突破了1000万吨大关,使淮北矿务局跃居全国重点矿务局的行列,确立了淮北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之一的地位,标志着淮北市的煤炭产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拉开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序幕。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时间里,淮北市作为中部内陆城市,改革开放有序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也在加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正迈向更高更好的阶段。现已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一座重要的城市。
文章最后一部分初步探讨了城市现代化转型的必要性,分析了淮北市转型存在的有利条件,并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城市转型的对策。淮北建市近50年来,累计生产原煤8亿吨,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锐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在21世纪之初,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产业结构转型已成为淮北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9年3月,淮北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为淮北市加快城市转型、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新的政策动力。如何把淮北市建设成一个“三山环绕、六湖珠连、城在山中、水在城中”的环境优美、适合人居的山水生态城市,将是一个新的历史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