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脉诊是中医学四诊方法之一,备受历代医家重视。当今临床主要依据28脉诊察疾病,其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是脉诊的主要内容。促、结、代脉三脉属于28脉,但在现代高等中医院校的相关教材及脉诊学专著中,对此三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描述不一致,临床实践中也存在使用不规范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中医脉诊的传承发展。那么古籍中对促、结、代三脉是如何论述的?现代学术界又是如何认识的呢?基于以上问题,开展对促、结、代三脉的文献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目的探索古籍中促、结、代三脉的发展轨迹,分析促、结、代三脉描述存在不一致的原因,并结合现代文献中对促、结、代三脉的研究,探讨促、结、代三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以期为促、结、代三脉的规范化研究和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文献纳入:以历史年代为序,古代文献选择先秦时期到民国时期具有代表的中医学医经类书籍(《黄帝内经》《伤寒论》《脉经》)和脉诊学专著(《察病指南》《濒湖脉学》《脉诀刊误》等)。现代文献1979-2018年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收录的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以及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脉诊学专著如《中医脉象研究》《现代脉诊学》《现代中以脉诊学》等。2.检索方法:采用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电子检索第五版《中华医典》收录的相关古籍中对促、结、代三脉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的记载,同时手工检索部分书目及《脉学类聚》中对促、结、代三脉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的记载,将电子检索内容摘录到Excel表格中并与手工检索结果进行对比,以确保准确性。3.资料的整理:将以上检索内容进行摘录并逐条分析,并查阅相关注释进行归纳总结。结果1促、结、代脉的古代发展源流简述1.1促脉《黄帝内经》首载促脉,其中“促”作“急促”讲,但是没有对促脉脉形的具体描述。《伤寒论》和《脉经》中提到得“来去数,时一止复来””的促脉,具有“搏动快、有停歇、自行恢复”这三个特点,得到后世医家的广泛认可。舒诏在《辨脉篇》中提出促脉歇止没有规律的特点。此后历代医家对促脉脉形的描述,只是做文字的补充,而没有含义的分歧。历代医家对促脉主病为阳盛、邪实认识一致。1.2结脉《黄帝内经》最早记载结脉,但其中只描述了结脉主病,并没有描述其具体脉形。《难经》最早描述结脉具有“脉来一止,且歇止无规律的特点”。《伤寒论》补充结脉缓的脉率特点,此后,历代医家继承结脉歇止无规律且脉来缓慢的脉象特征,并无异议。结脉主病分虚实两端。1.3代脉代脉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内经》中“代”字有歇止、软弱、更代三种不同的含义。《伤寒论》首次指出代脉歇止时间较长的脉象特征,但是没有论及代脉的脉率和歇止规律。《脉经》中首载代脉脉率,可以理解为代脉既能见于正常脉率,也能兼有数脉出现。而《察病指南》《类证活人书》《医学实在易》等医书则描述代脉脉来较缓慢,后世多数医家以代脉缓为标准。历代医家皆言代脉主脏气衰微。《诊家枢要》遵循中医学脉症合参的思想详细总结代脉主病,得到后世多位医家的继承发展。2现代学术界对促、结、代脉的认识2.1脉象特征现代医家提出促脉无常形,结、代脉偏细小;促、结、代三脉取脉部位不定;促脉脉来急数,多在90次/分以上,严重者可以达到140次/分,形成疾促脉象。结脉脉来较缓慢,多在60次/分以下。诊脉时,脉率是区分促脉与结脉的主要依据。代脉可见正常或数或缓的脉率。2.2临床意义2.2.1促脉可见于阳盛、真元不足、阴阳失调、痰饮、食积、气滞血瘀及预后不良等情况。通过归纳促脉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发现促脉可见于心房纤颤、早搏、心动过速(短振性心动过速发作及其终止后代偿间歇)、心房扑动伴房室传导比例不规则、洋地黄中毒导致的双结性心动过速伴阻滞等情况,也可见于急性心包炎心动过速伴有奇脉者。2.2.2结脉主要见于阴极、寒证、积证、气滞血瘀、气郁、痰饮、痈肿疝瘕、虚证等情况。通过归纳结脉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发现结脉一般见于房性早搏、心房纤颤、室性早搏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2.3代脉主要见于先天禀赋异常、气虚、风证、痛证、情志内伤、跌打损伤、妊娠等情况。结合心律失常理论,发现代脉一般见于有规律的心律失常如二联律、三联律、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结论1.临床中常用的“结代脉”,其实是脉有间歇,时有规律,时无规律的脉象表现。建议医生在临床应用时,可以用“结代脉交替出现”“脉象时结时代”等文字进行描述,以避免混淆。2.结、代脉可由于正常人先天禀赋异常造成,如脉道狭窄,可导致局部血行不畅,从而表现为脉有歇止。3、建议中医诊断学教材结合西医学心律失常知识完善诊断学教材中对促、结、代脉形成机理和主病意义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