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下颌逐步前伸过程中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Ⅱ类无鼾成年男性上气道形态的变化并比较分析两者上气道形态变化的规律及差异。方法:选取20例成年无鼾男性志愿者,分为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Ⅱ类组,每组各10例。每位志愿者分别于初始正中咬合位(Fo)、下颌最大前伸位的75%位(F75)及下颌最大前伸位(F100)进行上气道磁共振(MRI)扫描。测量和计算出上气道各段矢向径与横向径的比值,矢向径、横向径、平均截面积及最小截面积相对于初始位置变化的百分率,并将两组的结果予以统计分析。结果:总上气道、上气道腭咽段及舌咽段在骨性安氏Ⅰ类组矢向径与横向径比值随下颌前伸而减小,在骨性安氏Ⅱ类组矢向径与横向径比值出现先减小后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F75位与F1oo位的差异多数无统计学意义。在下颌从F75位前伸至F1oo位时,骨性安氏Ⅱ类组在上气道多段均表现矢向径及横向经变化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腭咽段随下颌前伸其横向径、平均截面积、最小截面积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性安氏Ⅱ类组随下颌前伸,平均截面积变化率在舌咽及喉咽段,最小截面积变化率在舌咽段均有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性安氏Ⅰ类组随下颌的前伸上气道形状有更加扁圆的倾向,但从F75位到F1oo位变化较平缓。骨性安氏Ⅱ类组随下颌的前伸上气道形状则呈先扁圆再向椭圆变化的趋势。下颌的前伸,更有利于骨性安氏Ⅱ类上气道的扩张。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Ⅱ类组腭咽对下颌前伸的反应均积极而敏感,下颌前伸对骨性安氏Ⅱ类组舌咽段及喉咽段存在一定程度的扩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