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水平与炎症性肠病及其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jieyeyi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以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炎症为特点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目前认为,IBD是以遗传易感性为基础,环境因素参与,粘膜免疫系统对肠腔内抗原物质(如共生菌)的异常免疫应答而造成肠道损伤。近年发现维生素D(vitamin D, VitD)除传统调节钙、磷代谢的作用外,对抗感染和调节免疫具有广泛作用。VitD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发育和功能,其活性形式通过直接或间接抑制IBD致病T细胞的功能,诱导抑制IBD发展的调节T细胞而发挥作用,因而可能对IBD的发病产生影响。同时,IBD患者易发生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导致骨折风险明显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VitD对骨代谢存在调节作用。VitD与IBD的关系日渐受到关注。本研究旨在:1、探讨我国IBD患者血清25(OH)D3水平、骨代谢状况以及与IBD病情程度的关系,分析其危险因素;评估补充VitD对改善VitD缺乏、骨代谢状况和IBD病情程度的干预治疗效果。2、通过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探讨不同剂量VitD对T细胞免疫的可能调节机制。第一部分我国炎症性肠病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骨代谢相关研究目的:探讨我国IBD患者血清25(OH)D3水平、骨代谢状况以及与IBD病情程度的关系,分析其危险因素;评估补充VitD对改善VitD缺乏、骨代谢状况和IBD病情程度的干预治疗效果。方法:1.收集107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05例克罗恩病(CD)患者及16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临床资料和血清25(OH)D3水平,IBD患者检测骨密度。2.212例IBD患者中初始骨密度降低者随机分为钙剂组、钙剂+VitD3组,初始骨密度正常者随机分为钙剂组、钙剂+VitD3组和对照组,其中钙剂为每日摄入钙600mg, VitD3为每3月摄入VitD350000IU,第3月、第6月、第12月随访,评估Mayo指数/简化CDAI评分、病情分期,检测血清25(OH)D3水平,并于第12月复查骨密度。结果:1.UC组血清25(OH)D3水平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10.55±4.27VS12.89±5.32,P<0.001),CD组血清25(OH)D3水平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11.53±4.84VS12.89±5.32,P=0.040)。UC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病情程度呈负相关(r=-0.337,P<0.001);CD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病情程度呈负相关(r=-0.387,P<0.001)。UC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分别为45.8%和2.8%,CD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分别为38.1%和5.7%。糖皮质激素累积量是UC患者(OR=1.219,95%CI1.054~1.410,P=0.008)和CD患者(OR=1.288,95%CI1.033~1.606,P=0.025)发生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2.UC和CD患者补充VitD组血清25(OH)D3水平1年后升高程度明显高于未补充VitD组(P<0.001);股骨颈、全髋和腰椎L1-4骨密度改善均值高于未补充VitD组,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Mayo评分/简化CDAI评分下降程度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BD患者存在血清25(OH)D3水平缺乏且与病情程度相关;IBD患者易出现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糖皮质激素累积量是其危险因素;补充VitD可明显提高血清25(OH)D3水平,骨密度均值有所提高但未能达到统计学差异,未发现对IBD病情的明显改善作用。第二部分维生素D3对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维生素D3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方法:1、建立TNBS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及药物干预分组: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n=6),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8组均给予TNBS灌肠,造模后24小时药物灌胃干预,5-ASA组[每日0.40g/(kg·d)×9日]、常规剂量VitD3(第1日1800UVitD3)、单次大剂量VitD3(第1日7500U VitD3)和连续大剂量VitD3(每日7500UVitD3×9日),以及常规剂量VitD3+5-ASA组、单次大剂量VitD3+5-ASA组、连续大剂量VitD3+5-ASA组。2、疗效评价:大鼠TNBS造模后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第10天处死大鼠取结肠组织评估大体形态损伤评分、病理组织学评分和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3、免疫机制研究: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匀浆白细胞介素(IL)-2、IL-17、干扰素(IFN)-γ,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结肠T-bet、GATA-3水平。结果:1、TNBS组DAI评分、大体损伤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MPO活性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单次和连续大剂量VitD3联合5-ASA组大体损伤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较TNBS组明显下降(P<0.05);各药物干预组MPO活性均较TNBS组明显下降(P值均<0.001)。连续大剂量VitD3组和其联合5-ASA组大鼠出现高钙血症,且连续大剂量VitD3组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2. IL-2、IFN-γ水平在各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IL-17水平在常规剂量VitD3组明显低于TNBS组、5-ASA组(P<0.05)。T-bet在空白组无表达,在TNBS组弱表达,5-ASA组、单次大剂量VitD3组和其联合5-ASA组、连续大剂量VitD3组和其联合5-ASA组均表达减少至缺失。GATA-3在5-ASA组、连续大剂量VitD3组较TNBS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VitD3可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减轻TNB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
其他文献
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正在不断转变理念,思考如何去审视幼儿的立场,如何让课程的进行建立在幼儿经验、兴趣的基础上,既不能太"强势",又能够跟上幼儿的"脚步",和他们一起建
在雷达、红外等传感器的目标航迹起始时,目标的机动性以及数据的批处理会导致目标运动轨迹上偏离点的漏检。针对该问题,首先在Hough变换基础上,根据目标运动速度、幅度等信息
基于十堰市茅箭区土地利用的实证研究,本文回顾了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分区的论述,分析了区内主导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分布,以村为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的基本元,将十堰市茅箭
在我国,长期以来,生生互动问题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教学实践方面都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力量,而被加以限制、消除。事实上,课堂教学是复杂的,
国际化学教育会议(ICCE)所涉主题是当今化学教育主流的研究方向。结合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研究国际化学教育研究发展脉络,我国化学教育应该坚持优良传统,稳固发展化学课程教
在如今的数字时代,数字图像已经成为了信息媒介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而日趋成熟的数字成像技术使得数字图像篡改变得轻而易举,且篡改效果难以用人眼分辨,篡改的图像可能被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改的施行,提出在初中阶段实施《科学》课程。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承担培养科学教师重任的各高等院校设立了科学教育专业。自科学教育专业成立以来,就面临着
电荷耦合元件(CCD)作为航天光学遥感器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工作性能受温度影响很大,传统的热控产品难以满足大功率CCD的精密控温需求。通过仿真与试验系统研究了机械泵驱动两相
大跨径的桥梁,尤其是规模巨大的已建斜拉桥是否健康运营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健康监测系统可以及时获得斜拉桥各个部位的重要参数信息,对获得的监测信息的分析和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理念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强调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