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组织间化疗对小鼠移植性H22肝癌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方法:在40只昆明小鼠右腋窝皮下注射H22肝癌细胞悬液8×106个/0.2m1构建荷肝癌小鼠动物模型,7天后可在皮下扪及长、短径大小约1cm×1cm的肿块,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为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5-FU组,B组为125I放射性粒子组,C组为5-FU组,D组为对照组。A、B组分别在每只小鼠皮下瘤内植入1粒表面放射性活度为33.45MBq的125I放射性粒子,A、C组在每只小鼠皮下瘤内注射5-FU注射液0.2ml,空白对照组在每只小鼠皮下瘤内植入1粒无活性的金属粒子。治疗后每4天测量一次肿瘤直径和小鼠质量,记录小鼠的日常情况并计算各治疗组肿瘤的体积抑制率,28天后处死小鼠,按实验要求制作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电镜检查和常规病理学检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cl-2基因、Bax基因的表达,计算Bcl-2/Bax的比值。结果:1、小鼠皮下瘤给予干预手段后4天内,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小鼠皮下瘤的平均体积无明显差别,但12天后空白对照组小鼠的皮下瘤生长速度明显比各治疗组增快,第28天测量各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A组:(1.38±0.11)cm3、B组:(2.11±0.19)cm3、C组:(2.79±0.23)cm3、D组:(4.34±0.29)cm3,三个治疗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个治疗组之间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A、B、C3个治疗组间荷瘤小鼠的体积抑瘤率分别为:68.21%、51.38%和35.71%。常规病理结果显示:三个治疗组不同程度的出现肿瘤细胞结构被破坏,细胞结构消失,大片凝固样坏死,肿瘤周围广泛纤维化,小血管扩张充血,并有淋巴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可见无放射活性的粒子周边可见轻微的纤维化,满视野的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坏死较少。在电镜下观察,三个治疗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肿瘤细胞凋亡,核浓缩、染色质密集,有多个细胞质突起,也出现染色质溶解消失,仅在核膜边缘尚有少量异染色质,其中联合用药组中可见有大量的暗细胞和多个凋亡小体被吞噬,单独用药组中的肿瘤细胞凋亡数量比联合用药组少,空白对照组可见满视野的肿瘤细胞。2、免疫组化及RT-PCR均显示治疗组中Bcl-2基因和Bcl-2/Bax比值的表达均低于空白对照组,Bax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A组中Bcl-2基因的表达及Bcl-2/Bax比值低于B、C组,Bax基因表达高于B、C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和各治疗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组织间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可通过下调Bcl-2基因表达和上调Bax基因表达,从而促进H22肝癌细胞凋亡,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5-FU组织间化疗可进一步下调Bcl-2/Bax的比值,从而进一步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使肝癌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和凋亡。两者联合使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既能减少化疗药的剂量,降低费用,又有效减少全身细胞毒性反应,进一步有效地改善125I粒子所出现的剂量“冷点”的不足,为临床上治疗难治性肝癌因某种原因导致125I粒子不能理想分布的情况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新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