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时期,非直接利益冲突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性事件,无论在经济损失方面,还是在负面影响方面,都比其他类的群体性事件具有更强的破坏性。但因其参与者大多与事件本身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在冲突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利益诉求,这种大规模的无利而动无形中加大了冲突阻断的难度,甚至使得有些地方政府束手无策。由此,对非直接利益冲突中参与者的决策进行研究就成为了必要。本文在生态理性的前提假设下,运用决策论的相关理论,以非直接利益冲突中参与者个体为研究单位,通过构建参与者的决策模型,系统分析参与者如何在冲突中做出决策,明确参与者为何无利而动。同时,通过研究影响参与者决策过程的各个变量因素,来构建非直接利益冲突的阻断机制。参与者决策模型由决策环境变量模型、参与者变量模型和适应性工具箱等三个子模型组成。环境变量模型是生态理性指导下决策理论的研究重点,包括环境结构分析和环境演变分析两个部分。参与者变量模型则是对参与者认知能力、决策风格、过往记忆以及社会资源的系统研究。适应性工具箱则是现实冲突中参与者可能会用到的决策策略的集合。环境变量模型和参与者变量模型通过适应性工具箱的作用而相互连接起来,在三个子模型的共同作用之下,模拟出非直接利益冲突中参与者决策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将瓮安事件作为标本案例代入到参与者决策模型当中,在检验模型运作机理的同时,也细化分析了现实条件下影响非直接利益冲突中参与者决策的重要变量。在此基础之上得出通过调控参与者决策环境变量可以改良参与者决策方向的结论。这样,在决策论指导下的冲突阻断机制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在制度层面对冲突的原生环境加以改善,二是要在操作层面对冲突的次生环境加以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