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内感染(NI)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监测NICU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主要病原菌及抗生素敏感性,重点研究呼吸机相关肺炎,观察细菌菌膜形成与VAP的关系,分析NICU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降低NICU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研究对象和方法入选条件为从2006年2月1日起至2007年1月31日止,收入我院NICU住院时间大于48小时并在新生儿病房住院时间大于5天的患儿。
根据CDC定义,参考国外文献并结合新生儿特点制定新生儿NI定义,监测患儿入NICU 48小时后至其转出NICU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通过设计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记录NI发生时间、感染部位、细菌学检查结果。将机械通气患儿的气管插管送电镜检查菌膜。根据CDC对医院内感染监测的方法计算NI的发病率及调整发病率,分析NI的危险因素,并观察细菌菌膜形成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关系。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入选患儿共计1159例,NI发病人数为135人,共计169例次,病例发病率为14.58%,日感染率为19.52‰,ASIS=2.77,调整后日感染率为7.05‰。肺部感染共计92例次(其中VAP 38例次),感染率为7.94%,居首位,占54.44%,其次为是结膜炎、败血症、消化道感染(包括NEC)。BW<1500g组NI的感染率最高,为58.68%。2)NI病原学:NICU内患儿的定植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D群链球菌、白色念珠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NI感染致病菌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和白色念珠菌。3)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低出生体重、机械通气、胸腔闭式引流及布洛芬治疗的OR值均大于2,是NI的危险因素,且机械通气和低出生体重是NI的主要危险因素。4)标化出生体重对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影响后,NI对这两者的影响仍有统计学差异(P<0.001),NI可增加NICU患儿的住院时间9.35天,住院费用10131.00元。5)VAP发病率:一年内有106人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MV),共计778个呼吸机使用日数,发生VAP 38例次,占肺部感染的41.30%。VAP的总发病率为48.8/1000个呼吸机使用日。病原菌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克雷柏菌、白色念珠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引起VAP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均耐药,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大部分耐药,而且出现了耐亚胺培南的鲍氏不动杆菌菌株。6)细菌菌膜与VAP:所有送检气管插管末端的内腔面均有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菌膜形态不一;经统计学检验发现菌膜的形成与VAP的发生情况有关,菌膜的形成与EET留置的时间长短可能没有必然联系,最早可于留置后1天形成。结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院NICU内患儿,尤其是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NI发病率较高,呼吸道感染(主要为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最常见的NI,其次为结膜炎、败血症、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病原主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鲍氏不动杆菌是VAP主要致病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低出生体重及机械通气是N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对这类患儿需重点加强NI的防治工作。NICU内有多种耐药细菌的定植和感染,定期对NICU内定植细菌进行监测,对多重耐药甚至耐碳青霉烯类的菌株开展DNA分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指导NICU内NI的预防。此外CDC诊断标准对新生儿不完全适用,有局限性,然而目前尚无对新生儿NI的定义,制订关于这一特殊群体的NI的诊断标准将有利于更好的进行NI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尚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长期的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以指导临床防治NI,提高NICU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