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温和西南地区土壤湿度异常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ngduji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58-2001年NOAA海温资料、欧洲中心(ECMWF) ERA40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00°E以东444站的降水资料,探讨了南海海温异常和我国西南地区土壤湿度异常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之间的可能联系,并初步讨论了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研究表明:
  (1)初春南海SST异常与中国区域春末土壤湿度异常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春季南海SSTA与土壤湿度的相关分布表现为自南向北“+—+—”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华南地区的正相关、长江流域的负相关、华北地区的正相关和东北地区的负相关。其中,春季南海SSTA与西南东部地区土壤湿度的负相关关系最为显著。
  (2)春末西南地区东部的土壤湿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该区域土壤总体上有变干的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西南地区东部土壤湿度总体偏高,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西南地区东部土壤湿度总体偏低。
  (3)春季南海海温与西南地区东部土壤湿度异常变化存在十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春季南海海温异常偏高(低)时,我国西南地区东部的土壤通常出现异常偏干(湿)的情况。
  (4)西南地区东部春季的土壤湿度与我国夏季的降水有密切联系,长江流域为显著的负相关,东南沿海地区则为显著的正相关。具体表现为当春季西南地区东部土壤湿度异常偏低(高)时,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往往偏多(少)、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则偏少(多)。
  (5)春季南海海温异常偏高(低),有利于我国南部区域低层西南风减弱(偏强),西南地区东部水汽输送减少(增加),导致该地区春季的降水异常减少(增加)、土壤偏干(湿)。
  (6)春季西南地区东部土壤偏干时,由于蒸发减弱,地表温度异常偏高,夏季副高西伸发展,阻碍了夏季风的北上,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多,而东南地区受副高控制加强降水异常偏少;土壤偏湿则相反。土壤湿度的异常改变了下垫面加热场的状态,引起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夏季降水的异常的一种可能途径。
其他文献
基于整理的中国589站50年(1961-2010年)的月降水、温度观测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和NOAA提供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写SST)资料,通过计算干旱指数(DroⅠ),并采用REOF、小波、回归、合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a中国区域干湿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大尺度环流异常对第一显著
利用1979-2007年NCEP/NCAR2.5°×2.5°逐日再分析资料、中国743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OAA逐日长波辐射(OLR)资料,应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常规统计方法,计算了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侯平均序列与850hPa纬向风候平均序列的相关系数,发现从高纬到低纬东亚及西太平洋区域存在一个西北东南向的波列,研究了此波列与长江中下游6月降水的关系,分析了此波列对夏季(6-8月)低频降水的影
学位
本文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了三次发生在新疆天山地区的降水过程,并对第三次降水过程作三维变分同化和预报试验。这三次降水过程分别是2004年7月17日20时—7月21日08时的大降水过程、2007年7月15日08时—7月18日08时的强降水过程和2007年8月11日20时—8月14日08时的强降水过程。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1)WRF模式具有模拟天山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能力。同时也表明新疆地区降
学位
为了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影响天气的预报技巧,本文分别基于干能量范数和降水误差范数条件,利用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暴雨个例(高影响天气事件)进行适应性观测研究,详细分析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暴雨个例研究中计算所得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的结构,以及所定义敏感性区域的一些特征。然后通过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检验了基于不同范数条件下的CNOP方法所确定的敏感性区域的有效
本文主要分析了西北太平洋上多时间尺度环境气流相互作用对台风突变路径的影响。通过分析2005-2010年间北折和西折两种突变路径发现,中央气象台对西折突变路径的24小时、48小时预报接近平均预报水平,而北折突变路径突变时刻,24小时预报的距离误差达到145.6km,比平均预报误差增加了29.3%;48小时预报的距离误差达317.3km,比平均预报误差增加了68.3%。提高突变路径的预报水平,关键需要
本文利用1980-2008年中国105站探空资料和NCEP/NCAR、ERA和JRA三种再分析资料,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再分析资料的年平均和季节平均的高空温度在中国区域的可信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根据REOF分区对中国区域的I区(东北)和V区(西北)挑选代表站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在数值上,三种再分析资料温度场普遍小于探空资料温度场。就全年而言,NCEP资料在对流层上层更为
学位
本论文包含以下两个主要的研究内容:一、运用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区域气候模式——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The Abdus Salam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oretical Physics)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基础上发展出的改进版RegCM3,耦合入一个气溶胶模式,在NCAR/NCEP再分析资料的驱动之下,通过多年时间尺度的连续积分,分别对亚洲区域三类主要的人为
本文利用WRF模式对热带风暴“海马”登陆后减弱,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后变性加强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检验结果证明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海马”变性阶段的路径、强度、降水、云图及其变性后再度加强的过程,并能准确模拟它变性阶段高低空环流配置及其中心附近垂直结构。对“海马”变性前后的结构分析表明,热带风暴Haima登陆后迅速减弱,在登陆初期维持正压结构。在向北移动的过程中,与西北方向移来的西风槽相遇。其
学位
全球地面增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高空气候变化研究逐渐成为大气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目前高空大气研究面临着由于资料多源性所带来的长期趋势结果不确定性等难题,尤其是再分析资料的可靠性不断受到质疑。因此,本文利用三套探空资料RATPC、Angell(Angell54、Angell63)和CMA-OBS(OBS),四套再分析资料NCEP/NCAR(NCEP1)、NCEP/DOE(NCEP2)、ERA
学位
利用青藏高原分析高原近30a(1979—2008年)14个探空站的温度和湿度观测资料、地面温度资料及同期的NCEP/NCAR分析了高原地区夏季水汽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影响水汽含量异常的环流等因子。结合83个地面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对高原夏季水汽含量与地面降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影响降水转化率变化的各气象因子。  具体结论如下:1)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减少的特征,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