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实践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持久动力。但是,我国农村发展缓慢,与城市发展差距巨大。农村政治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力资源的严重流失,村干部素质相对低下等成为了农村发展出现恶性循环的重要因素。毫无疑问,农村社会经济的振兴,最终依靠的是人才。正是在此背景下,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起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制度既是一个新生事物,又有历史渊源。其自身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制度自身的原因,也有制度外的原因。尤其是大学生担任“村官”在法律上的争议,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不足和一系列配套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推广过程中遇到阻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进行研究。本文就是在考察研究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参与课题组进行的实证调研,从大学生“村官”制度本身、政策的执行过程,以及运用政治生态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自身意义和现存问题;提出大学生“村官”制度化,走大学生“村官”政策法治化的生态之路。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法律上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定位,从完善大学生“村官”选任机制、健全大学生“村官”培训机制,强化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畅通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发挥高校优势对接大学生“村官”计划,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通过分析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贡献微薄之力,并期望为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