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史料辑论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pipipip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是高丽王朝史书《三国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由高丽王朝重臣金富轼领受仁宗之命组织人员进行编写,历经三载成书于1145年(宋高宗绍兴十五年、高丽仁宗二十三年),是海东第一部新罗、高句丽、百济的官修史书,也是研究高句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关于《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的研究,学术界著述颇丰,但分歧也很大。本文充分梳理已有的学术成果,尝试从文本资料出发,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结合,对学术界产生分歧较大的几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本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三国史记》的写作与史料来源。介绍了作者金富轼生平与史书的编写。《三国史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仿效中国正史写法,根据高丽王朝史馆与档案资料,吸收整理了大量史官记录,分列新罗、高句丽、百济本纪,辅以传、表、志,体例完善,内容详实。书中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原王朝的正史,其它资料多来自本民族的文献,目前这些文献已经散佚。第二章,高句丽民族起源与建国的史料辑论。《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高句丽民族起源与建国的传说颇为详尽,其内容主要来自《史记·殷本纪》《周本纪》《诗经》《论衡》等相关记载,结合高句丽史官留下的记录进行整理和取舍。其始祖王朱蒙(或邹牟),出自北夫余,到高句丽人聚居地区立国称王,国号高句丽,并以高为氏,时间为汉元帝建昭二年甲申岁,公元前37年。通过正史《高句丽传》与好太王碑、集安高句丽碑、冉牟墓志的记载,证实了《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的记载。第三章,高句丽王系的史料辑论。《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按照高句丽王系传承顺序进行纪事,每个王即位到辞世,按年月编排史事。从朱蒙到宝臧,共传28王,存国705年。记录事实每年以一条计,共有378条。与正史《高句丽传》比较,每传或记3王5王,最多的《北史》也只记了15王,是《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所记28王的53.57%。好太王碑前三王的记载与《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相同,且好太王第17世孙第19代王的位序也完全一致,之后的长寿王至宝臧诸王与正史《高句丽传》记载也相同,证明《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提供的高句丽王系传承是可信的。当然,其中部分王辈分和在位时间还有误记,通过其他史料比较研究,可以得到更正。第四章,关于高句丽侯驺的史料辑论。《汉书·王莽传》“莽发高句骊兵当伐胡”的史料中,提到“高句丽侯驺”,《三国志·高句丽传》记作“高句丽侯騊”,《后汉书·高句丽传》记作“高句丽侯驺”,《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作“我将延丕”。根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正史《高句丽传》、好太王碑等记载分析,否定其为高句丽“邹牟王”,而应是高句丽将领,进而维持《三国史记》的高句丽王系传承。第五章,高句丽都城变迁的史料辑论。根据古代文献资料和历年来考古调查与发掘的结果证明,高句丽政权存在的705年间,共有三座都城。第一座都城名为纥升骨城,自公元前37年至公元3年,都城遗址在今中国辽宁省桓仁县县城附近;第二座都城名为国内城,自公元3年至公元427年,都城遗址在今中国吉林省集安市区内;第三座都城名为平壤城,自公元427年至公元668年,都城遗址在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平壤城内。另外,每座都城附近都有一个军事卫城。第六章,高句丽与中原交往的史料辑论。高句丽政权存在的705年时间内,同中原各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臣属、归附,并接受中原各王朝册封,向中原王朝朝贡。大量文献、碑刻、壁画、考古调查成果表明,高句丽自始至终,接受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在思想文化、宗教祭祀、文学艺术、体育游艺等方面,中华文化元素与内容在高句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其他文献
2013年6月15日,某安格斯牛场饲养的100多头牛,其中有2头牛出现下颌肿胀隆起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部逐渐肿大,并且影响采食,笔者初诊断为牛的放线菌病,经建议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气囊监测在重症监护室患者气管导管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60例我院重症监护室救治的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处理,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
简要介绍了分布式发电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储能技术在分布式发电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飞轮储能、超导储能、蓄电池储能和超级电容器储能在其中的应用,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