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网络的汽车供应链风险传播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30939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供应链是结构最复杂的供应链类型之一,所涉及的企业众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汽车企业之间的业务关系愈发紧密,但同时汽车供应链可能遭受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多,使得汽车供应链更加脆弱。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汽车供应链造成极大冲击,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损失严重,部分企业甚至惨遭市场淘汰。文章基于复杂网络的理论知识,从供应链网络的角度出发,研究风险在汽车供应链上的传播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提高我国汽车供应链风险抵抗力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构建方面,构建了由我国汽车行业的主要企业组成的汽车供应链网络,并对网络的主要统计指标进行分析。以BA无标度网络模型为工具,通过整理汽车供应链网络的相关研究和行业报告,确定了汽车供应链网络模型的演化规则和主要参数,用MATLAB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构建的汽车供应链网络符合真实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和无标度特性。风险传播方面,建立了汽车供应链风险传播模型,研究风险在汽车供应链网络上的传播机制。通过总结疫情期间汽车供应链上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建立了汽车供应链风险指标体系,并在SIR传染病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淘汰率和有效接触率对风险传播模型做出改进,采用MATLAB仿真模拟了风险传播时各状态节点的变化规律。仿真发现,风险影响是否扩大取决于初始时刻网络风险阈值和易感染节点的比例,且初始风险源数量越多,风险传播速度和感染范围越广,风险传播速度和感染规模与感染率成正比,与恢复率和淘汰率成反比。风险管理方面,分别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多项汽车供应链风险管理措施。理论层面,对比了风险预警前后网络感染规模的变化,发现实施预警后网络节点的抵抗力得到提高,能有效降低风险感染规模;随后对比了随机免疫、目标免疫和熟人免疫三种风险控制策略,发现目标免疫明显优于其他两种策略,且越早实施效果越好;现实层面,提出了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实现信息共享、优化合作关系等风险管理措施,以提高汽车企业的恢复能力和供应链网络的淘汰效率。
其他文献
学位
疫情防控对铁路运输造成了巨大冲击,其主要特点是旅客运输量大幅下降。因此,为了满足铁路集团公司对疫情防控的需要,许多铁路运行线路被取消或调整。针对上述列车调整和机车分配问题,本文建立了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针对具体线路,分别考虑了运营成本和机车使用效率,优化疫情爆发期间的列车时刻表和机车分配。本研究成果可作为铁路集团公司处理铁路运输突发性中断及任何具有相同特征的运输中断的决策支持工具。本文第一章和第二章
学位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中国铁道部在依照欧洲列控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控制系统CTCS-3,CTCS-3已经运用于我国铁路运营中。列控系统中车载子系统和地面设备是通过GSM-R无线来进行数据的交互,目前,GSM-R已经成功得在多条线路上实施,由于该无线系统是开放的,所以要面临开放式系统的威胁。我国根据EN50159中的防御措施,制定了RSSP-2安全通信协议。RSSP-2安全通
学位
人体检测与运动分析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患者康复训练、视频监控、人机交互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实际应用的场景十分复杂,使得人体检测与运动分析的研究工作还面临以下挑战:首先是检测网络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影响了复杂场景下的人体检测精度;其次是人体形变、边缘模糊、与背景辨识度低等问题制约了人体检测的性能;最后是背景复杂与运动过快等因素导致动作的分析识别效果不理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国内地共有44座城市开通城轨运营,总计里程7715.31公里,运营车站达到5189座。截止2020年年底,北京地铁共有线路十六条,运营车站318座,承载着繁重的客运任务。地铁在行进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安全性、便捷程度、运营质量等。2016年7月20日受强降雨影响,北京地铁四号线、大兴线黄村西大街站至义和庄站上下行区段停止运营。2020年5月8
随着人因工程领域的繁荣发展,人因工程方法数量呈现递增的趋势。人因工程方法的多样化使得人因工程分析人员在解决复杂人机系统中人因问题时有更多的选择,但与此同时致使分析人员在进行方法的选择时难以做出决策,因此有必要对人因工程方法的适应性进行研究。本文在分析人因工程方法的适应性研究现状、结合其他领域的方法选择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人因工程方法适应性分析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人因工程方法类别与人因问题的映射模型、人因
学位
城市轨道交通(城轨)作为我国大中型城市公共交通的核心,是市内通勤人员出行的首选方式。近年来,随着城轨的快速发展,城轨客运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城轨运营网络已成型的条件下,利用先进技术进一步缩短列车追踪间隔、提高行车密度、充分释放线路运能是满足城轨客流需求的重要手段。现有的城轨采用基于通信的列控系统实现的是“撞硬墙”的移动闭塞技术。该方式由于只考虑前车当前的静态位置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线路运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