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喉返神经后组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cong9071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当中,喉返神经后组淋巴结转移率及导致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行甲状腺癌手术,术前穿刺及经病理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32例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右侧颈部中央组淋巴结以喉返神经为界分为二个亚区,喉返神经前组为VI A区,喉返神经后组为VI B区。观察VI B区淋巴结数目、转移数目及转移率,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多发癌灶、被膜侵犯、VI A区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与VI B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根据VI B区淋巴结有无转移分为两组,VI B(+)12例,VI B(—)20例。32例患者,淋巴结转移患者20例,比率为62.5%,经术中由主刀医生及助手医师检出清扫淋巴结281枚,其中转移71/281(25.35%)。20例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各亚区淋巴结转移情况,VI A区淋巴结(19/20),单纯VI B区淋巴结(1/20)。VI B区淋巴结VIA及VIB区淋巴结均有转移的患者11/20,占55%。VI B区淋巴结15/68,转移比率22.1%。跳跃性转移(VIA区无淋巴结转移,VI B区有淋巴结转移)患者1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T≤1cm)清扫出淋巴结27/154,转移比率为17.5%。VI B区淋巴结7/40,转移比率为17.5%。喉返神经后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包括:多发癌灶(OR=4.762,95%CI为1.06~4.97,P=0.019)及被膜受侵(OR=3.21,95%CI为1.80—4.15,P=0.037);喉返神经前组淋巴结阳性(OR=2.12,95%CI为0.5~4.60,P=0.013)。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患侧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高。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应行彻底、完整中央组淋巴结清扫,右侧中央组清扫时应包括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对于被膜侵犯、多发癌灶、VI A区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右侧喉返神经后组淋巴结存在一定转移风险。
其他文献
介绍抗震支座在大跨度空间结构广州体育馆工程中的应用.广州体育馆屋顶系大跨度空间钢桁架体系,采用抗震支座可以有效地减小钢桁架的内力.
<正>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阅读、思维等方式,微博、微信渐渐成了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的有效途
多学科设计优化思想在其他研究领域得到大量应用,为了分析该思想在水上运动项目中的应用前景,对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的核心思想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该方法运用到水上运动项目器材流
目的:通过观察补肾调周法联合达英-35治疗肾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为PCOS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
目的:评估低位直肠癌术后口服76%复方泛影葡胺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从而为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制定一个更加合理的术后康复方式。方法: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
建立了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的单自由度和五自由度仿真模型。采用ADAMS和MATLAB2种软件以及传统PID(比例积分微分)、不完全微分PID和模糊自调整PID3种控制方法分别对系统的轴向
<正> 一般说来,马营养的研究不如其它畜禽营养的研究那样深入。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最近一次修订的《马的营养需要》是在1978年。现将其中成年体重为500公斤马的每日营养
研究背景胰腺癌起病较为隐匿、具有早期转移的生物学特征,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往往已是肿瘤晚期,对其手术切除困难、预后差、病死率高,使其被称为“癌中之王”。据不完全统计,在
DH气藏目前处于开采中后期,需要开展水驱砂岩气藏采收率标定研究,残余气饱和度是水驱砂岩气藏采收率标定的重要参数。用单向自发渗吸实验装置,测试了DH气藏砂岩岩样残余气饱
提出了一种可以处理混合整数规划问题(MIP)的混合遗传算法MIGA。该算法采用二进制映射模式可变长度染色体编码,在进化过程逐渐缩小编码的搜索空间,从而在加快收敛速度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