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码头建筑研究——以五通桥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j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诸多类型中,处在水岸江边的码头建筑因其地理环境与腹地不同而表现出不用的建筑形式。码头建筑又因江河湖海的形状各异,自然地形参差不齐形成各种各样的聚落形态,有地势平坦、河网交织的江南水乡;有山峦屏护,三面环水极富凝聚力的村落;也有顺水而下,串联于两岸的夹溪场镇。这些看似顺理成章的合理形态,都是数辈人经过无数次的迁徙、不断的顺应和利用自然环境,在历史的淘洗中逐渐沉淀下来相对稳定的建筑形态。   川南地区丘陵起伏,溪河密布,山水浓荫,加之盐业兴旺,盐运发达,自然孕育出不少沿河场镇,或顺应河岸等高线,或垂直等高线者均顺其自然、不拘形式。本文以五通桥老街为例,探讨川南地区码头建筑的文化现象、地域性特征。全文分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层面对五通桥的自然条件和水路历史沿革进行描述,指出五通桥老街发展码头建筑的客观先决条件。第二是从盐业文化因素的层面理解码头建筑的成因,以及风水理论对码头建筑的影响。第三个层面是对码头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外观造型进行系统论述。   本文重在探讨码头建筑空间形态的多层次含义,以期从全新的视角展示传统民居文化,深入理解人与环境、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关系。
其他文献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的节点,也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叉口的建筑及空间形态很容易成为整个城市意象的代表。但是,在现代的城市空间规划与城市设计中,往往只重视
本文从汉字形音义统一入手,通过梳理义项的分合疏密、求索字形的历史流变、推寻版本的传承递接,结合文献用字实况,考辨了五则字际关系比较复杂的文字现象。 This paper begi
随着轨道交通技术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物质性基础建设面临着不断调整与更新的需求。铁路客运站作为铁路运输系统与城市结合最为紧密、受众面最广的基础设施,其承载的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方针的不断深入与落实,我国建筑业已从高速发展的阶段逐步进入发展与改造并重的阶段,人们对既有建筑的态度也从拆除重建转变为更加重视通过改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