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氮氧多齿配体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gz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自组装构筑的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由于其丰富的结构拓扑和独特的功能成为当前配位化学、材料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研究热点,它们在分子吸附、催化、超导材料、光学材料和磁性材料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构筑新颖结构和功能配位聚合物材料已成为配位化学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配位聚合物结构的形成主要受配体的尺寸、结构、配位性能和金属离子的配位取向所控制,此外还与合成配合物时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反应的pH值等因素有关。 本论文主要从配位聚合物的功能性出发,在水热的条件下,集中研究了新型含氮氧配体的超分子配位聚合物晶体的合成,共得到了9个结构新颖的配位聚合物,并利用元素分析、IR、TGA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从微孔配位聚合物的功能性出发,通过反应温度和pH的调变,合成了4个结构新颖的微孔稀土金属配位聚合物[Tb2(C2O4)(NO3)2(OH)2].2H2O(1),[Pr2(C2O4)(NO3)2(OH)2].2H2O(2),EuO(NO2)(3)和PrO(NO3)(4),在Cu2+催化作用下,配体毗嗪-2,3-三羧酸(pyrazine—2,3-dicarboxylic acid)发生原位反应生产草酸并参与反应得到了化合物1和2,化合物1-4都是具有孔道的三维网络结构,特别是化合物3和4具有八边形的纳米孔道结构;化合物1和3还表现出了良好的荧光性能。 (2)从荧光配位聚合物的功能性出发,分别选择吡嗪—2,3-二羧酸(pyrazine—2,3-dicarboxylic acid)和苯并咪唑—5-羧酸(1H—benzimidazole—5-carboxylic acid)作为配体,研究其与具有优良荧光性能的过渡金属Cd的反应,成功的合成了3个结构新颖并具有良好绿光发射的金属Cd配位聚合物,Cd(pzdcH).3H2O(5),[Cd2(pzdc)2(4,4’—bpy)2].4H2O(6),和Cd(bzc)2(7),三个化合物展现了由一维到三维的网络结构,氢键和π…π堆积等弱相互作用在高维超分子结构的构筑和结构的热稳定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为了合成高维度的金属Y的配位聚合物,本论文选择(H2NIPH=5-nitroisophtha late acid)作为桥联配体,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利用桥联配体可调变的配位模式,与金属离子配位组装,成功地合成了两个结构新颖的超分子材料Y4(NIPH)6(H2O)2(8)和[Y(NIPH)(HNIPH)(H2O)2].2H2O(9),化合物8是一个具有复杂笼的三维网络结构,化合物9为一个二维的层状结构。
其他文献
  在火灾调查当中,工作人员必须对火灾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对火灾事故进行处理。这些工作的进行都有依赖于收集火灾证据,但是由于火灾事故具有突发性,现场具有复杂性等特点,使得
  随着我国全民法治意识的提高,证据作为案件调查过程与诉讼中的重要依据,其地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而火灾痕迹物证作为证明火灾原因的重要证据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
  植物油脂自燃火灾往往比较隐蔽,火灾损失比较大,甚至会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目前对于植物油脂自燃火灾的研究较少,在实际火灾调查工作中此类火灾起火原因认定主观性强
  本文介绍了含能材料爆炸火灾常用的分析检验方法及研究现状,并根据鉴定内容的不同,从外观特征检验、内部组分鉴定、热性能分析三方面对鉴定方法进行了分类阐述。重点介绍了
  准确分析和把握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创新体制,研究制定一个符合当前消防安全形势的工作机制,是火灾事故调查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我国
小型猪作为实验动物在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目前国外常用的小型猪有Gottingen小型猪、Essex小型猪、Yucatan小型猪、Hanford小型猪、Nebraska小型猪等。中国拥
蛋白质是由极性和非极性两类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所组成,理论上应该是一种理想的表面活性剂。但由于其本身的特殊结构,多肽链的折叠盘绕,使得绝大多数蛋白质因非极性基团被包裹在
蜜蜂螺原体是一种螺旋状、能运动、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主要寄生在青壮年蜂的体内,是引起我国蜜蜂“爬蜂病”的主要病原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蜜蜂螺原体病在我国各地养蜂
  爆燃是爆炸的一种,不是火灾。爆燃后往往引起火灾,称为爆燃火灾。少数人习惯将爆燃简单理解为爆炸燃烧或爆燃火灾,直接将爆燃按火灾事故统计,是不准确的。笔者针对一起液化气
  据统计,电气火灾是当今火灾发生的最主要因素,而接触不良又是引发电气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详细分析了一起接触不良引发的较大亡人火灾的调查认定过程,深入分析存在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