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奥运特刊”报道特色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2008年8月24日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烟火的消散,北京奥运会已经悄然由一个国人多年的期盼变为了历史。因为奥运,北京点燃了全世界媒体的热情,尤其对于国内媒体而言,近在咫尺的奥运会是对媒体报道水平的一次机遇兼挑战,几乎每家媒体都不会放弃这个极具报道价值的题材。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要想脱颖而出,必然要有自己的报道特色。失去特色,媒体难免混入奥运报道大战的千军万马之中,难有出头之日;而抓住特色,也就抓住了成功的机会。   《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奥运特刊”于2005年1月创刊,在报道奥运的三年时间里,特刊通过精心策划,为海外读者进行了全面的奥运“预热”,向世界整体传播中国的办奥运思路,并以其丰富多彩的报道内容、全面及时的奥运会进展情况而日渐成为海外读者获取奥运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其特殊的报纸地位,特刊对于奥运的报道必然与其他报纸的报道有所不同。面向海外读者的“北京奥运特刊”,它的特色又体现在何处?能为今后的奥运报道、各大体育赛事报道提供怎样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对2006年2月之后的“北京奥运特刊”进行研究,原因就在于,从这个时间到2008年8月奥运会正式开赛,“北京奥运特刊”长期固定了四个版面的报道,除了偶作调整外,版面没有过大变化。本文不仅随机抽取了不同时间段共三个月的报道对特刊内容进行统计,还单独分析了开赛当月的新闻报道,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对报纸有关奥运各个方面的报道内容作了分析,并根据数据和分析结果,得出特刊所具有的新闻报道特色。   作为一份主要在海外发行的党报特刊,“北京奥运特刊”自然担负着传播我国国家形象的重任,它借助对奥运各个方面的报道,树立了我国国家形象的多个侧面,包括我国的文化形象、经济开放发展形象以及科技进步和环保新形象。同时,特刊一改传统党报的报道方式,以随和、平易的面孔示人,增强了传播的效果,而且利用名人效应,提升特刊的舆论影响力。总之,“北京奥运特刊”在三年多的报道中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合理把握了报道节奏,对今后重大题材报道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其他文献
期刊
叶德辉是晚清民初湖南著名的保守派学者、是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藏书家、目录版本学家和刻书家。他性喜读书,不乐仕进,集藏书、校书、刻书和著述于一身。其一生藏书达30万
“十七年”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初创期和黄金期。作为一个特殊的电影类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其独特的民族风俗和爱情表达成为十七年电影的一个亮点。而作为电影的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