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有效教学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教学的过程即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语言、文化符号为媒介,以理解为基础,相互交往的.过程。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学中交往的有效,但是现存课堂教学交往中存在着缺失与阻隔,因而教学交往呈现低效或者无效状态。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交往有效?已日益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同时课堂有效的教学交往研究对我国教学现实的变革和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有鉴于此,本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以符号互动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及有效教学理论等为理论依据,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以及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影响有效教学交往的社会学因素,并提出了有效教学交往的策略。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如下:导论: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的主要问题,目的及意义,相关理论基础,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的重难点、创新及不足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有效教学交往的内涵:提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本研究的“有效教学交往”的概念,有效的教学交往是教学交往的最理想状态,是教学主体以构成人类文化的符号为中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其交往过程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民主、自由的基础上;通过教学交往,学生能受到精神震撼的力度和持久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对于生活的认知态;教师由此而得到的生命意义的提升,重构师生关系。进而提出了有效教学交往的特征及类型。第二章,课堂有效教学交往的调查与分析:选取中国西南部和中东部部分区县的公立中小学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分为师生交往方式、生生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教学交往中的师生角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分析。为补充问卷调查的不足并深入师生做了访谈;同时深入课堂进行观察。其次,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之上,并着重对影响课堂教学交往的主要因素(性别、年级、城乡、学科等)进行因素分析。第三章,对有效教学交往因素的社会学分析:在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归纳总结出中国社会特定的传统文化,及由此传统而形成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师生关系;师生文化背景;转型时期的社会混变诱发的教育失范、学校所在地(城乡)差异等影响课堂有效教学交往的因素。第四章,针对课堂教学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社会学分析,提出了社会学视角下的有效教学交往的策略: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合理的教学交往规范;改变课堂空间结构;协调好师生关系、建立公平的交往;采用以民主、平等、合作等为教学活动规范的课堂教学社会学模式;教师应积极的运用期望效应对学生产生良性影响、切忌给学生贴标签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