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居住区形态演变经历了从“单位大院”到之后的“封闭式小区”,直至2016年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推广街区制三个主要阶段。在住区形态演变的过程中,住区外部的景观环境设施不仅丰富了住区的空间形态,也承载了居民在小区外部大量的行为活动,其中休憩设施是景观环境中重要的一环。以此为背景,本研究选取了合肥市28个近十年建成的高层建筑形态为主、高层与多层复合建筑形态为辅的居住小区,通过行为观察、图示化记录、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量化方法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空间特征出发,研究居民的环境行为及心理。本研究通过对样本的特征影响要素进行提取,首先,总结出由休憩设施构成的场空间特征的三个主要影响因子。分别是:“开敞可达程度”、“设施形式”、“功能性”。据此,完成休憩设施场空间的类型化,共总结出八种空间类型:健身娱乐类休憩空间、树池类休憩空间、复合类休憩空间、坐憩通行类休憩空间、坐憩广场类休憩空间、廊亭广场类休憩空间、辅助类休憩空间、廊亭通行类休憩空间。其次,通过行为观察,对行为分布与休憩设施场空间的关联性进行量化发现:开敞程度较高、视线较好、空间内设施丰富、有明显的边界的空间类型更易诱发行为的发生。各类型休憩设施场空间本质没有优劣之分,均会诱导行为的发生。进而定性分析了场空间内的各要素、居民的行为活动、人际交互距离相互的影响。最后对休憩设施场空间的更新提出四点优化营造策略:营造适宜居民环境心理的场空间;注重设施本身之间的相互影响;发挥人际交往对空间内设施布置的影响;兼顾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使用需求,并据此设置相应操作范式及案例策略。本研究对提高居民在休憩设施场空间中的舒适度以及空间本身的利用效率,营造适宜居民产生行为的休憩空间,改善住区外部环境整体的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