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枸橼酸钠抗凝的富血小板血浆在二磷酸腺苷(ADP)的刺激下,可以呈现二相血小板聚集。一直以来,这种现象都被归结于低钙环境所致的血栓烷A2的产生和外核苷酸酶活性的抑制。然而,凝血酶的产生及其在上述现象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我们通过血小板聚集仪,流式细胞仪,免疫印迹及酶联免疫法,鉴定凝血酶在ADP引起的血小板释放及第二相聚集中的作用及机制。结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在枸橼酸钠抗凝的PRP中,低浓度ADP的刺激可以呈现典型的二相血小板聚集。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和PAR-1受体拮抗剂SCH-79797对ADP引起的血小板颗粒释放及第二相聚集具有显著且程度相似的抑制作用。(2)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凝血酶原结合于静息血小板表面的整合素αⅡbβ3上,在ADP的刺激下发生脱落并生成凝血酶,P13K抑制剂wortmannin可以抑制ADP引起的凝血酶原脱落及凝血酶生成。(3)通过免疫印迹,发现水蛭素和SCH-79797显著降低ADP活化的晚期(180秒)Akt磷酸化水平,ADP引起的血小板释放和第二相聚集也被wortmannin所抑制。并且,外源性加入PAR-1受体的活化肽段SFLLRN可以使被抑制的第二波聚集恢复至正常水平。(4)在存在吲哚美辛或外源性钙离子的条件下,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对凝血酶及其PAR-1受体的依赖性依然存在。因此,本研究揭示了在静息状态下,凝血酶原结合于血小板表面的整合素αⅡbβ3上,经ADP的刺激,P13K通路活化,凝血酶原从整合素上脱落,从而生成凝血酶。产生的凝血酶通过切割其PAR-1受体活化血小板,继而引起血小板内颗粒物的释放,并促进形成稳定的第二相血小板聚集。在临床上,肺动脉高压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恶性疾病,目前依然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因此,很多学者把目光和希望放在了干细胞治疗上。虽然有报道称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有利于修复肺动脉高压,但其作用机制仍处于未知。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利用野百合碱诱导建立SD大鼠的肺动脉高压模型,3周后,模型组大鼠的右心室压力明显升高,右心室肥厚程度增加。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注射野百合碱后3天通过尾静脉移植入大鼠体内,3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升高的右心室压力和右心室的肥厚得到显著缓解。其次,在体外,通过流动小室检测间充质干细胞在胶原上的黏附能力,发现间充质干细胞不能直接与胶原黏附,而是依赖于血小板及其表面的P-选择素和整合素αⅡbβ3。在体内,荧光标记后的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分布在肺部,特别是肺部的血管壁。若预先将大鼠体内血小板的P-选择素和整合素αⅡbβ3阻断,移植入体内的间充质干细胞到肺部的归巢被显著抑制,并不再具有缓解肺动脉高压的功能。因此,本研究揭示了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能够缓解肺动脉高压的进程,其从循环中归巢至受损肺部的过程对于疾病的修复十分关键,且由血小板及其表面的P-选择素和整合素αⅡbβ3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