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单位面积上的洪灾损失反而不断增加,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洪灾损失,防洪显得越来越重要。防洪能力的实现需要多种防洪措施共同发挥作用,但是各种工程措施又都有一定的防洪标准,只能防御防洪标准内洪水,而洪水的发生又具有随机性,超标准洪水随时都有发生的可能性。利用蓄滞洪区蓄滞超额洪量符合“牺牲局部、保护全局”的防洪要求,是以最少损失实现最大防洪效益的必要措施,也符合我国洪水特性以及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蓄滞洪区除了蓄滞洪水、还有保障区内安全的作用。为最大限度发挥蓄滞洪区的防洪功能,需要其与防洪工程体系协调发挥作用;要保障蓄滞洪区内的防洪安全,区内要进行合理的安全设施建设。我国蓄滞洪区建设一直严重滞后,大多数蓄滞洪区都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蓄滞洪区工程建设缓慢,工程和安全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区内居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等。这些问题和矛盾假如不及时解决,一旦发生流域性大洪水,蓄滞洪区将难以有效启用,流域防洪能力将大大降低;并且区内人口众多,一旦分洪运用,将影响社会稳定。特别是大清河流域白洋淀蓄滞洪区下游又有重要的防洪保护对象,以白洋淀蓄滞洪区为例、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围绕蓄滞洪区这两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结构如下:(1)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防洪体系、蓄滞洪区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为研究确定蓄滞洪区的建设和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2)从我国防洪形势的变化及防洪需要入手,分析了提高流域防洪标准的必要性;分析了提高防洪体系防洪标准的主要措施以及依靠水库、堤防提高防洪标准的困难性,得出蓄滞洪区的建设和发展潜力,并提出了蓄滞洪区要与水库、堤防协调才能充分发挥蓄滞洪水的作用,并提出了协调方法。(3)以白洋淀蓄滞洪区为例,结合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分析区内防洪现状、分析存在的防洪问题,从区内洪水特性、启用标准和淹没水深三个主要风险因素,结合安全设施的分类并考虑区内自身特点等,提出了其安全建设模式。(4)以白洋淀安新蓄滞洪区为例,以安全区为重点,并对其主要建筑物进行工程设计。(5)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对今后蓄滞洪区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