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一种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严重的蚊传热带传染病。近几十年全球登革热发病率大幅度增长,流行区域不断扩大,约有一半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并且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而目前其重症机制不清,缺乏可靠的动物模型及特效的病毒疫苗及治疗药物。许多研究表明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升高(降低)及升高(降低)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并且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水平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1-3]。且目前中医对登革热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认识尚不深入,临床辨证分型不一,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尤其是登革热极期时毒瘀交结与气不摄血两型辩型困难,且因不同证型之间的治则治法区别很大,如何客观区分登革热各辨证分型,不仅可准确的辨证分型,而且有利于指导辨证论治的实施,为登革热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化理论依据。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医科345例住院登革热病例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中医症候学、证候演变规律整理和分析,初步探讨登革热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及病因病机。并通过分析不同证型的登革热患者的细胞因子表达特点,研究不同中医证型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登革热的核心病机,开展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尤其毒瘀交结与气不摄血之间的指标差异,并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的科学的理论依据。 方法: 1.收集2014年、2015年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中西医科收治的登革热患者345例,按照《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二版)》[4]中医辨证分型为暑湿郁遏,卫气同病;毒瘀交结,扰营动血;暑湿伤阳,气不摄血及余邪未尽,气阴两伤,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症状、体征特点,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开展中医证候特点、病因病机的统计分析。 2.收集的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登革热患者122例,并在患者入组后0,3,6,9天进行随访,收集一般资料、中医症候调查表,保存血液样本进行细胞因子、病毒载量测定,共计血液标本382例,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登革热中医辨证分型与上述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结果: 1.345例登革热患者中医症候特点分析 2014年、2015年广州地区登革热的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99.71%),发热持续天数为(5.66±2.00)天,常见的伴随症状是乏力(90.72%),纳差288例(83.47%),肌肉关节酸痛244例(70.72%),恶寒239例(占69.27%),头痛、头晕225例(65.21%),皮疹222例(64.35%),恶心、呕吐184例(53.33%),皮肤瘙痒109例(31.59%),腹泻128例(37.10%),腹痛者69例(20%),出血70例(20.29%),咳嗽56例(16.23%),咽痛51例(14.78%)。舌红142(41.16%)舌暗红59例(17.10%);以腻苔为最常见舌苔改变176例(51.05%);脉象以弦、浮脉为主,弦脉183例(53.04%)、脉浮96例(27.83%)。 住院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卫气同病证69例(20%),毒瘀交结证235例(68.12%)多见。气不摄血6例(1.74%),余邪未尽35例(10.14%)。 2.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各证型间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患者病毒分型:DENV-1(广州)和DENV-3(云南)。 中心试验时检查结果:IL-8、IL-10、TNF-α、MCP-1、IP-10、IL-1α、IFN-γ、sVCAM-1、GRO浓度病例组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RANTES浓度病例组较健康对照组下降(P<0.01)。 各辨证分组间:卫气同病组中血浆 IL-1α浓度的较余邪未尽升高(P<0.05);血浆IL-8浓度毒瘀交结组、气不摄血组升高更为明显,与较余邪未尽组IL-8浓度(P<0.05);血浆IL-10浓度毒瘀交结组较气不摄血组、余邪未尽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各组间血浆IFN-γ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22);血浆TNF-α浓度毒瘀交结组较余邪未尽升高(P<0.05);血浆 MCP-1、sVCAM-1、IP-10浓度卫气同病组、毒瘀交结组、气不摄血组较余邪未尽明显升高(P<0.05);血浆GRO浓度卫气同病组、毒瘀交结组、气不摄血组较余邪未尽下降(P<0.05)。卫气同病组较毒瘀交结组明显降低(P<0.05);血浆RANTES浓度卫气同病、毒瘀交结、气不摄血较余邪未尽降低(P<0.05),卫气同病组较毒瘀交结降低(P<0.05)。卫气同病时IL-1α、MCP-1、IP-10升高更为明显,而GRO、RANTES降低更为明显,毒瘀交结时IL-8、IL-10、TNF-α、sVCAM-1升高更为明显,气不摄血时IL-8较其他升高更为明显。 结论: 1.本病病因为素体正气不足,复感疫疠毒邪,其始动因素为暑湿之性的疫疠毒邪,核心病机为邪毒致瘀。邪毒致瘀是重要的病理改变。 2.不同中医辨证分型间细胞因子IL-1α、IL-8、IL-10、IP-10、TNF-α、GRO、sVCAM-1、RANTES、MCP-1表达和分泌不同,为登革热邪毒致瘀的核心病机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而且血瘀的病理基础存在于登革热发病的全程。 3.IL-10可作为区别毒瘀交结与气不摄血证的客观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