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基于制度距离视角

来源 :山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d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除了市场规模、贸易投资政策、双边汇率、基础设施等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影响因素外,学者们开始将制度质量及制度距离引入OFDI的研究中。而且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中国OFDI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潜力将不断被我国企业挖掘。然而沿线各国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使得制度距离在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选择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本文选择制度距离为研究视角,锁定“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为研究对象,试图厘清制度距离对我国在这一区域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区域具体的制度环境,系统分析了制度距离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机理。本文将制度距离细分为管制性和规范性制度距离,运用2003-2015年跨国面板数据,选择市场规模、经济环境、是否签订双边投资协定、海外投资示范效应四个控制变量,建立扩展的投资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两种制度距离对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发现:首先,管制性和规范性制度距离对企业的区位选择行为有负向影响,企业更偏向距离较小的国家投资;其次,传统的影响因素对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选择行为依旧重要;最后,基于管制性制度距离的复杂机制,初步回归结果并不能体现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管制性制度环境的优劣。因此本文对其方向性加以区分并检验,得到:中国企业选择管制性制度环境恶劣的国家投资时,制度距离的影响不明显;选择环境较好的国家投资时,制度距离的影响更大。因此,选择第一类型东道国投资时应注重制度风险的评估,选择第二类型的国家时应注重制度环境的优劣,以缩小管制性制度距离,促进投资。对于减小规范性制度距离,则应注意本土化经营战略和民间经贸合作交流。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分析已成为任何行业发展的基本手段,银行业也必将顺应时代。众所周知,与客户建立稳定的长期关系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商业银行为了更好的管理客户,引入了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可是银行对CRM运用长期停留在确认到期业务,查询客户信息等基础阶段。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探讨如何创造性的将机器学习技术引入CRM的数据挖掘。CRM系统内客户信息形成的数
学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完善,A股市场上每年参与并购的公司的数量和并购事件在不断增加。本文通过建立“并购—风险—预期收益”的逻辑顺序从资产
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通过跨国投资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与高度化演进,推动经济体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这已得到国际国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而重化工业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消耗。从历史发展、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中国不可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