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建筑行业的安全状况仍不容乐观,安全事故,尤其是重大事故仍时有发生。根据事故致因理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工人作为施工工作的最终执行者和事故伤害的主要承受者,其行为安全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传统的安全管理倾向于强调建筑工人是否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安全遵守行为,并通过处罚的方式对不安全行为进行纠偏,却忽略了对工人安全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引导和激发。安全公民行为是工人超越自己岗位职责规定,为提高组织安全绩效而产生的自发性、主动性和利他性的安全行为。研究建筑工人安全公民行为的结构维度,挖掘安全公民行为的驱动因素,厘清安全公民行为驱动机理,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对建筑工人安全公民行为进行引导,对促进建筑工人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安全意识水平提升和促进建筑行业从被动式安全管理向主动式安全管理方式的转化具有双重重要意义。本文依据“提出问题-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仿真研究-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以我国建筑工人安全公民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围绕安全公民行为的结构、驱动因素和引导策略展开研究。首先,基于文献分析和行业调研,界定了建筑工人安全公民行为的概念和内涵。在此基础上,基于对建筑行业专家和从业人员深度访谈资料,采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方法,凝炼出由安全帮助行为、安全责任行为、安全参与行为和安全建言行为构成的安全公民行为的四维度结构;构建了由建筑工人个体特征因素(安全价值观倾向、安全能力、调节聚焦)、SCB心理驱动因素(安全责任感、心理归属感、角色宽度自我效能、行为控制感知、行为效果感知)、安全公民行为意愿、情境因素(社会规范、组织安全氛围、安全领导行为)和社会人口学变量五大主范畴的建筑工人安全公民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并由此提出六类关系结构假设:1)个体特征因素、SCB心理驱动因素直接作用于安全公民行为;2)个体特征因素直接作用于SCB心理驱动因素;3)SCB心理特征因素通过安全公民行为意愿间接作用于安全公民行为;4)情境因素调节安全公民行为意愿到安全公民行为的作用路径和强度;5)安全公民行为对行为效果感知和行为意愿具有回调效应;6)安全公民行为在社会人口学变量中存在显著差异。其次,在借鉴现有成熟测量量表和质性研究基础上,开发了建筑工人安全公民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的测量量表,以预调研和正式调研获取的样本数据为基础,基于SPSS和AMOS软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建筑工人安全公民行为驱动因素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基于实证检验结果对安全公民行为驱动机制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社会人口学研究变量中,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位、工种、工龄、工作时间和用工形式下的建筑工人的安全公民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性。建筑工人个体特征因素中的的利己价值观、利社会价值观、安全能力、预防聚焦、促进聚焦,SCB心理驱动因素中的安全责任感、心理归属感、角色宽度自我效能、行为控制感知均能显著直接预测建筑工人安全公民行为。安全公民行为意愿在安全责任感、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行为控制感知和安全公民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均显著,但是对心理归属感与安全公民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情境因素中的示范性规范、指令性规范、安全引导行为、安全关心行为、安全控制行为、组织对安全重视和支持度、组织安全规范执行度、工人安全态度和意识对安全公民行为意愿和安全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再次,根据建筑工人安全公民行为驱动机理修正模型和实证调研数据,借鉴复杂适应性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基于Netlogo仿真平台,建立了建筑工人安全公民行为多主体仿真系统,通过植入人工神经网络实现了工人Agent的智能性,验证了外部调节因素与建筑工人安全公民行为涌现的内在关系的复杂机理,通过调整参数设置,仿真了不同情境下建筑工人对安全公民行为选择和行为意愿的短期与长期的动态变化,全面反映了现实情境中工人个体长期安全公民行为选择和行为结果对安全公民行为意愿的作用。最后,综合实证研究和仿真研究的结果,提出基于建筑工人个体特征的引导策略、基于个体心理驱动因素的引导策略、基于行为意愿向行为转化的情境干预策略、安全公民行为自身的促进策略和强化行为结果的引导策略,为有效引导建筑工人安全公民行为提供借鉴。论文有图48幅,表134个,参考文献2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