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我国正经历老龄化加速进程,年龄结构变化导致劳动人口比例降低、社会消费比例降低、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和养老财政支出等给城市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新时代社会经济观念的转变和家庭结构微小化催生了养老服务市场化转型。老龄化与城镇化互相交织,在我国的地理空间上形成了特殊的老龄化分布格局和影响格局。为减弱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将其转化为“老龄红利”,国家提出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在老龄事业之外鼓励养老市场化转型升级,希望通过养老产业发展缓和养老供给不匹配的现状,并将其发展为城市新兴支柱产业,实现积极老龄化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基于这一发展逻辑,养老产业近年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老龄化时空格局及其空间效应、养老机构设施的分布模式;少量的养老产业研究以西方养老产业发展理论和逻辑为脉络,对养老产业进行单一的描述性分析,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对我国养老产业进行本土性的理论延伸和实证研究是我国老龄化地理研究的重要补充,也是对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有效指导。本文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养老产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养老企业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在第四章对养老产业的经济分布特征和社会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经济性、社会性和实效性构建养老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长三角地区养老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第五章引入空间成本,结合新经济地理学的“成本最小化”理论对养老产业空间特征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进行探究,并识别出长三角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困境,试图提出政府、经济、社会、产业等不同层次的建议。通过本次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养老产业经济性分布在区县尺度正向集聚,处萌芽成长期,分布模式与人力资源、资本投资等传统格局分布密切相关;社会性分布呈现区域不均衡分布特征,省域差距有缩小趋势,但省内差距上下波动。从长三角地区养老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分布看,其呈现不规则风车形状,沪宁、沪杭、沪甬三个高值扇面分布,安徽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可以看出,养老产业综合发展分布虽对传统的城市经济社会布局有一定路径依赖,但仍有自己独特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挖掘空间分布特征背后的机制:养老产业综合发展分布受产业内驱力、经济-社会外推力的影响,以空间成本为中介寻求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平衡,但这种驱动机制出于市场理性和社会自生性,虽然实现了运输成本、交易成本的下降和交易效率的提高,却忽略了治理成本(循环成本)的升高,因此长三角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供需关系错位、产业融合不到位和治理缺位等困境。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未来养老产业发展应该加强企业创新科技赋能,促进产业内部供需关系互联互通;产业外部进行全链条融合,提高市场资本投资产出比,鼓励社会资本多模式多渠道嵌入养老产业;政府在顶层尺度厘清事业产业行政架构,地方尺度发挥基层灵活治理,分区域分阶段分特征制定养老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养老产业与区域经济良性发展。本文正文共约40000字,图表41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