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并呈加速发展的状态。努力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既是社会保障的重大问题,又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只有保证一定标准的养老金替代率才能维持退休职工正常生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建立到逐步完善经历了转置、调整等阶段,由此导致了“老人”、“中人”和“新人”在养老金替代率上的断层,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外,养老金替代率也是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重要因素,替代率低则有养老金支出少、基金结余多的特点,但不利于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反之,替代率过高则基金支出多,给企业和职工带来过重压力。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水平一直是各学者争议的焦点,有学者认为现行替代率较高造成了资金浪费,应该适当降低;而有学者从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工资增长率等因素分析出发,测算出职工在退休后要想保持正常的生活水平,养老金替代率应该在40%以上,以60%为合意水平。本文就是从这一分歧出发,在公平与效率理论、养老保险精算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改革历程,建立三大基础模型并对影响目标替代率的因素进行测算和分析,在文章结尾笔者提出了应该提高养老保险缴费率、提高退休年龄、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等对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创新点及不足。第二部分是养老保险替代率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本章详细介绍了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替代率等基础概念,借鉴了养老保险制度及养老保险替代率方面的理论。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和核心。第三部分运用三种缴费率模型测算和分析了替代率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对合意替代率进行可行性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完全有能力支付60%的养老金替代率,并且这一水平是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的经济保证。第五部分提出了实现养老保险合意替代率的途径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