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硼酸钆掺杂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研究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whwa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等离子显示(PDP)的发展,对高品质荧光粉提出迫切的要求。硼酸钆基质荧光粉相比硅酸盐、铝酸盐荧光粉具有稳定性好、发光强度高、发光效率高等优点,成为目前PDP用荧光粉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发现对现有荧光粉掺杂适量的非稀土金属离子可以大幅提高其荧光性能。水热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结晶性能好等特点,成为近年稀土荧光粉合成的新方法。水热法合成基于GdBO3掺杂Tb3+的绿色荧光粉和基于GdBO3掺杂Eu3+的红色荧光粉,在Tb3+与Eu3+最佳掺杂浓度基础上分别引入金属离子Mn+(Na+、K+、Mg2+、Al3+)。研究其发光强度、量子效率、物相结构、微观形貌。用荧光光谱仪(PL)、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等手段对材料性能进行表征。主要结论如下:水热法制备GdBO3:Tb3+荧光粉,结晶性能良好,为六方晶系。当Gd3+:Tb3+浓度比为20:1时,发光强度和量子效率达到最大值,为Tb3+最佳掺杂浓度。在最佳性能GdBO3:Tb3+荧光粉基础上,适量掺杂Na+、K+、Mg2+均可提升GdBO3:Tb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当Gd3+:Tb3+:Na+为20:1:1时性能最优异,发光强度较未掺杂Na+时提升41.5%,量子效率提升23.0%,为Na+最佳掺杂浓度;当Gd3+:Tb3+:K+为20:1:5时性能最优异,发光强度较未掺杂K+时提高78.6%,量子效率提高21.8%,为K+的最佳掺杂浓度;当Gd3+:Tb3+:Mg2+为20:1:2时性能最优异,发光强度较未掺杂Mg2+提升38.9%,量子效率提升39.8%,为Mg2+最佳掺杂浓度。掺杂Al3+后GdBO3:Tb3+荧光粉XRD衍射峰平缓无峰,表面形貌塌陷呈不规则颗粒状,荧光性能减弱,当Gd3+:Tb3+:Al3+为20:1:0.5时,发光强度较未掺杂Al3+时降低33.7%,量子效率降低54.3%。水热法制备GdBO3:Eu3+荧光粉,结晶性能良好,为六方晶系,当Gd3+:Eu3+为20:1时,发光强度和量子效率达到最大值,为Eu3+最佳掺杂浓度。在最佳性能GdBO3:Eu3+荧光粉基础上,适量掺杂K+可以提升GdBO3: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当Gd3+:Eu3+:K+为20:1:2时性能最优异,发光强度较未掺杂K+时提升34.9%,量子效率提升21.6%,为K+的最佳掺杂浓度。掺杂Na+、Mg2+、Al3+掺杂后荧光性能出现大幅衰减,当Gd3+:Eu3+:Na+为20:1:1时,发光强度较未掺杂Na+时降低44.0%,量子效率降低37.6%;当Gd3+:Eu3+:Mg2+为20:1:1时,发光强度较未掺杂Mg2+时降低15.9%,量子效率降低16.7%;当Gd3+:Eu3+:Al3+为20:1:0.5时,发光强度较未掺杂Al3+时降低71.6%,量子效率降低56.8%。
其他文献
<正> 由江苏省南通三达防腐工程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超音速火焰喷塑金属制品技术,最近在南通通过了江苏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 超音速火焰喷塑技术是以氧气-乙炔焰为热源,将
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企业类债券在整个债券市场的比重正在不断提高,这一方面意味着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提高,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债券市场违约风险的增加。在此
广州京溪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规模10万m3/d,污水处理采用MBR工艺。污水处理厂土建布置采用地下式组团布置形式,主要处理构筑物设于地下,地上用作绿化景观。介绍了污水处理厂的
建构型法治的局限性在于:就具体个案而言法治未必是最好选择;实行法治造成某些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受法律调整或被忽略;依法办事可能产生不平等和非正义的事实说明,法治具
本文分析了烯烃分离装置的构成,阐述了几种传统烯烃分离工艺技术的特点。对神华包头煤化工公司烯烃分离装置的工艺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华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具有明显的伦理特征。一般认为,其伦理内涵可以概括为"家国同构"——即家庭本位,由家而国,家是国的支撑;重视家庭,由纲常伦理具体化为法的基本内
针对城市公共设施的传统选址方法较少考虑空间维度因素的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多准则的城市公共设施选址模型,利用GIS多准则技术基于空间维度分析了城市自然
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要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继续强化综合技能训练,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收治的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30例与非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50例,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年龄
针对传统沿空留巷施工工艺繁琐、留巷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新技术.在沿空留巷覆岩运动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采空侧顶板预裂卸压机制,建立了不同顶板位态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