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的边缘人物的“狂”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ua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是当代文坛一位很有才华、很特殊、也很重要的知名作家,一直以来对他的小说的评论屡屡出现。余华的小说的独特性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评论家的注意,并写出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著名评论.但国内评论研究大部分从主题、从他的创作转变、从他的叙述手法其他主要从小说创作历程、从他小说的创作母题,从外国文学对他的影响,从全球视野的角度等,先锋性的转变,创作中的生和死是评论的热点等这些方法来研究他和他的小说创作,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小说中的狂欢因素和小说创作艺术中的独特的音乐性。而从巴赫金诗学中狂欢的角度来研究余华的小说创作之又少,并且大多也只是从单篇论,目前我就找到一篇评论他的《兄弟》,题目为:试析余华《兄弟》的狂欢化色彩,作者为,卢海霞(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年8期《文学评论》杂志上。该评论也比较简短。此外很少有人从狂欢的角度来研究他的整个小说创作过程。因此本文的出发点在于对于余华小说中人物的“狂”的因素研究做一个系统的、深入的梳理、研究和挖掘。同时针对国内对巴赫金的理论研究很少运用到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更缺少对一个作家的整个小说创作来挖掘这种产生民间的古老的狂欢诗学底蕴,大多也是从某个作家的单篇来研究。从巴赫金在中国的研究状况,中国近百年的民间狂欢与文学的双重关系,发现中国并不是没有狂欢、狂欢文化和狂欢文学,只是缺少系统的研究。通过阅读余华的小说创作与创作之余的谈话、散文、自述等材料,我的心一直被余华小说所写的世界,以及他的小说世界所反映的民间狂欢的因素所感动。阅读了巴赫金的基本理论后,我对余华小说中狂欢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被这两个艺术哲学大师的跨时代的理论与创作的完美契合所感动。因此觉得从巴赫金诗学的角度来研究余华整个小说创作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价值。同时本文把前人很少在意与研究的成名作之前的小说纳入研究范围,并把他的前期后期的小说的联系整合起来,起做系统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对完善余华的小说研究具有很大裨益。弥补了一些评论对余华小说的研究,只重视他的名篇和代表作,而忽略了一些他创作初期的几篇小说的缺陷。弥补了一些研究忽略了余华创作过程的连贯性和持续性,把他的前后期分裂,或陷入单纯的先锋与传统的争论的缺陷。本文把余华小说的整个创作过程和巴赫金的狂欢诗学结合起来来分析小说边缘人物的生命历程和精神历程,对揭示余华和他小说人物的文化诗学和哲学意蕴有帮助,对打开这样一个在世界具有影响的作家创作的评论研究具有理论性的开拓意义,也拓展了对余华小说的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意在通过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在艰难生存、生命存在形态和精神内蕴表现出来的狂欢因素和与之密不可分的创作艺术表现出的音乐性结合起来研究来阐述余华小说的独特的狂欢魅力。本文以余华小说边缘人物和它们的主要特点“狂”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总结余华小说创作前后期不同风格的小说中的边缘人物的“狂”的发展、变化,以及这种“狂”的背后蕴含了怎样的巴赫金的狂欢诗学主题,以及由此可以探讨出的余华这个作家的创作观和世界观的发展变化。同时研究边缘人物“狂”态的背后,余华这个作家的天才艺术创作。他通过对这些人物“狂”以音乐配饰,人物在狂欢的同时,给人一种感官和视觉的美感。人物的狂欢的同时,表现出一种生命的律动艺术的美感。因此本文在导语中主要界定了边缘人的概念,概述了两大类边缘人“狂”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并论述了狂”的内外表现以及与余华小说中的边缘人物的关联。论文的主题分为三章。在论文的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余华所有小说篇目中的两大类边缘人的“狂”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主要在把余华的小说中边缘人大致分为两大类:非理性的流浪的边缘人和理性的定居的边缘人。第二章,主要论述要探讨的的是:边缘人物“狂”态的本质意蕴。余华小说中的人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狂”的状态。“狂态”背后蕴藏了余华怎样的哲学意蕴和创作思想。本文主要观点为:余华认为“狂”是人在现实中的真实状态,也是人的本真状态,是对当世生存境遇的反映。余华是借小说中的人倒影社会的生存世相。因此第二章主要从“狂”是生命的本真状态和“狂”是现实社会的倒影来论述。余华在刻画这些人物的同时,倾入了自己天才的独特的艺术手法。因此人物的“狂”态表现出独特的音乐性,显示出独特的美感和与众不同的艺术感染力。而这种独特感官和视觉的美感得益于余华在描写人物“狂”态的同时,把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觉和良好的熏陶运用到小说中的边缘人物身的刻画,给他们的“狂”以音乐配饰。因此第三章主要论述的是边缘人物“狂舞的”的音乐配饰。主要从音乐性的配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人物个体的音乐性,其次是人物情节的音乐性来展开论述。在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一些著名评论家对余华小说的评论和看法,总结了余华小说创作的成功之处和不足和总的特点,指出了余华这个天才作家的小说创作亮点,肯定了他的创作价值。
其他文献
<正>如果说,劳伦斯·奥利弗版的《哈姆雷特》仍是英国/欧洲文学正典对二十世纪中叶历史情境的一次幽灵性的叩访,那么苏联导演格里高利·柯静采夫在一九六四年执导的《哈姆雷
1、背景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大幅度上升趋势,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5.5%,总数约有3000万。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上,每一种降糖药物都有自己特定的作用范围,很多病人需要多种
本文介绍了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其在德育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与历史地位进行了分析与肯定。提出了如何将道德认知理论与我国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理性思考道德认知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彩绘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是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彩绘造型和色彩运用源于实际施工方案设计图,具有固定不变和程式化的特点,这种模式化的操作方式加速了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因其病原抗原复杂及病型多样而难于防范,作者综述了其病原、流行特点、诊断及防制等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该病的防制提供帮助.
建国六十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主党派紧紧围绕中共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履行参政党职能,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和谐作出
文章运用翻译目的论的有关原理,并通过译例分析,提出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应遵循“传译主要信息、语用等效、概念术语的译名统一”的原则。贯彻这三条原则有助于达到译界所公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既受到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又与国内外社会现实密切相关.通过发生学分析,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抽象出相应
凡用兵之通,以计为首(《百战奇略》计战篇)。临敌制变,贵在预谋,强者智取,弱者生浮。它是警察逮捕擒敌战术之精义。擒敌之道,以巧见长,以谋为先,为其战略战术。逮捕擒敌战术是逮捕擒敌
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女性画家寥寥无几,从近代开始女性画家才逐步被认可,期间历经了百年的发展,进入本世纪以来女性国画家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其中不乏优秀之辈可谓人才济济,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