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lin受体与β-arrestins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receptor,GPCRs)是细胞表面最大的受体超家族,参与机体广泛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目前是新药发现和研究的重要热点领域之一。资料表明,大约50%市售药物的作用靶点为GPCRs。对GPCRs信号转导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负调节子β-arrestins,后者又称β-抑制蛋白,包括β-arrestin1和β-arrestin2。β-arrestins主要参与GPCRs的脱敏、内化、胞内循环以及G蛋白非依赖信号转导的激活。相应配体激活受体所引起的G蛋白信号和(或)β-arrestin信号的差异,最终决定了GPCRs的细胞生物学效应。GPCRs与β-arrestin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受体的功能选择性、药物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依据GPCRs与β-arrestin的相互作用将GPCRs分成A和B两型,A型受体与β-arrestins形成不稳定的复合物,以与β-arrestin2结合为主,二者在细胞膜或近细胞膜处分离后,受体快速返回到细胞膜;B型受体则能与β-arrestin1、β-arrestin2同等力量结合成稳定的复合物,慢速循环到细胞膜。   Apelin受体(putativereceptorproteinrelatedtoAT1,APJ)是GPCRs超家族的成员,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中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过程,成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最具前景的药物靶点之一。APJ属A型还是B型受体?β-arrestins在Apelin/APJ系统的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和作用途径至今尚未见相关报道。   近几年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种能够在活细胞中实时动态监测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新技术,即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iolumininescenceresonanceenergytransfer,BRET)。利用该技术能长时间实时动态检测GPCRs与β-arrestins的相互作用,结合激光共聚焦、免疫共沉淀等技术,可以揭示β-arrestins在GPCRs的脱敏、内化、复敏以及G蛋白非依赖的途径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生物发光共振能量、共聚焦免疫共定位和免疫共沉淀技术,研究apelin-13激活的APJ与β-arrestins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基因突变的方法研究APJ的羧基末端结构与信号转导的关系,为揭示相关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探寻相关疾病治疗的新突破点及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本实验构建了多种APJ、突变的APJ以及β-arrestin的各种表达载体,经过基因测序、westernblot检测以及激光共聚焦证实受体载体构建成功。然后瞬间或稳定转染人胚胎肾(humanembryonickidkey,HEK293)细胞,建立单独或与β-arrestin1或β-arrestin2共表达APJ的细胞株系的蛋白过表达系统。应用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方法结合免疫共定位、免疫共沉淀技术,在活细胞内实时动态观察apelin-13刺激的APJ与β-arrestins之间的相互作用。   HA-APJ和eGFP-β-arrestin1或eGFP-β-arrestin2单独或共同转染HEK293细胞,apelin-13处理不同的时间后收集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在5分钟内,受体与β-arrestin共定位于细胞膜上,随着时间的迁移,二者向胞内移动,15分钟达高峰,30分钟在近膜区已分离。   稳转的HA-APJ-HEK293细胞瞬间转染flag-β-arrestin1或flag-β-arrestin2质粒后,提取蛋白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用抗HA抗体进行免疫沉淀,结果显示:在共转染HA-APJ和flag-β-arrestin1细胞中得到100KDa的条带;在共转染HA-APJ和flag-β-arrestin2细胞中得到95KD的条带;用抗-flag抗体进行免疫沉淀也得到相似的结果并提示:信息转导过程中APJ主要与β-arrestin2可逆结合。   本实验采用构建的两组真核重组质粒:peGFP-APJ-pcDNA3.1和Rluc-β-arrestin1、peGFP-APJ-pcDNA3.1和Rluc-β-arrestin2,瞬间转染HEK293细胞,转染后48h,采用BRET1和eBRET两种方法在活细胞内实时、动态的研究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APJ与β-arrestin1的结合比β-arrestin2的结合时间早,BRET值低,且二者在结合后迅速的解离,BRET值也随之下降,APJ与β-arrestin1的BRET值在20分钟达高峰后迅速下降,APJ与β-arrestin2的BRET值在25分钟达最大并迅速的下降。利用Graphpadprism5.0分析软件的非线性回归计算出最大半量EC50值分别为(3.8±1.2)×10-8M,(5.0±1.2)×10-8M,两者差异不显著。   免疫共定位、免疫共沉淀及BRET实验都证实apelin受体和β-arrestins的相互作用符合典型的A型受体的特点。   研究证实,GPCRs的羧基末端是与β-arrestin结合的主要部位,丝/苏氨酸残基是主要的磷酸化位点。为了研究APJ的羧基末端的磷酸化位点与细胞信号转导的关系以及与β-arrestin精确的结合部位,我们检测了表达末端缺失突变体的细胞内关键信号分子: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regulatedkinases1/2,ERK1/2)、环磷酸腺苷酶(cycleAMPcAMP)、血清反应元件(Serumresponseelement,SRE)和cAMP反应元件(cAMPresponseelement,CRE)。   弗司柯林(forskolin,FSK)激活转染APJ和突变体C320Z、A332Z、A344Z、Q352Z的HEK293细胞会有cAMP的产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immunoassay,ELISA)检测发现,apelin-13对这一过程有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除Q352Z外,突变体C320Z、A332Z、A344Z、Q352Z对FSK诱导的cAMP水平的抑制作用均显著降低。   采用Westernblot分别检测了时间和浓度依赖的ERK1/2磷酸化。结果显示:1)在时间依赖的ERK1/2的磷酸化中,受体的磷酸化在15分钟达到高峰,60分钟恢复到基础水平。与apelin-13激活的野生型APJ-HEK293细胞相比,突变体C320Z、A332Z、A344Z、Q352Z不同程度的降低了ERK1/2的磷酸化。其中以C320Z、A332Z最为显著;2)在浓度依赖的ERK1/2的磷酸化中,在apelin-13处理的分别表达APJ和APJ的突变体的HEK293细胞中,从10-9~10-7M,ERK1/2的磷酸化值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但突变体A332Z、A344Z、Q352Z的升高值相对于野生型APJ升高的值降低且差异显著。   本研究表明,apelin激活ERK1/2是通过PKC通路,而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proteinkinaseA,PKA)通路依赖于cAMP途径的激活。提示APJ的羧基末端的突变体是通过抑制APJ的磷酸化而降低PKC增强PKA途径的。本实验利用双报告基因法检测信号通路下游的PKC(SRE)和PKA(CRE)信号。结果显示:与野生型APJ相比,突变体细胞对SRE的活性增强比野生型的要低,而且突变体A344Z和Q352Z显著的降低了SRE的活性而相对增强了CRE的活性。在所有处理的细胞中,PKC的抑制剂BisⅡ完全阻断了SRE-Iuc的活性,另外,缺失所有的羧基末端的丝、苏氨酸残基后仍然不能完全的阻断SRE的活性。   本研究首次利用BRET技术结合免疫共定位、免疫共沉淀等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首次证实:(1)APJ是A型GPCRs受体;(2)APJ与β-arrestin共定位于细胞膜上,逐步向胞内移动,在细胞膜附近分离;(3)APJ借助clathrin内化;(4)C-末端对APJ的细胞内信号转导发挥重要的作用,各丝/苏氨酸残基簇对信号转导分子的影响是相互协调的。其中在APJ羧基末端的321、322和329位点对维持正常的信号转导功能最重要。深入研究APJ与β-arrestins的相互作用以及APJ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于深入揭示Apelin/APJ系统参与的相关生理功能的细胞内分子机制提供新的依据,为apelin/APJ系统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再生医学是一门利用组织再生的原理来修复受损组织及器官的功能的医学。。略不同于传统医学中化学药物的应用,再生医学是通过移植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能与目标组织或器官
会议
  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无处不在。生物衍生的蛋白类材料在发展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生物制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此,将主要报道我们有关基于动物提取I 型胶原蛋白和人发提取
会议
垃圾填埋场不仅是城市典型的污染地,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土地资源。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植被修复与重建,而适宜的植物选择和垃圾土壤改良是关键。   本研究以上海市老港垃圾填埋
  随着对骨细胞力学信号感受中的作用以及骨陷窝-骨小管系统多孔结构介导力学传导方面研究的深入,这对于机械负荷作用下骨形成过程和废用性骨吸收作用提供一个新的模式。生
会议
  唇腭裂是最常见的先天性颅面缺损疾病,对婴幼儿的外观以及发音等发育产生极大的影响。目前最常见的唇腭裂治疗方案有自体骨移植或者人工骨替代。但这种治疗方式容易引起排
会议
  数字化工作流程在牙科临床和实验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临床诊疗和治疗计划的制定中突显了独特的优势。显然,它将决定未来牙科的发展趋势,尤其是3D打印在修复体制作方面,
会议
  作为骨生成的直接效应细胞,成骨细胞的谱系细胞通常被用作评估骨生物材料体外成骨能力。该评价方法在骨生物材料的研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体内与体外研究中存在不一
会议
  现有的根管填充材料缺乏密封牙齿外表和根管系统之间通路的“理想”性能.MTA 於90年代初开发,在根管治疗手术中用作根端填充材料.随后MTA 被推荐为盖髓,根尖再生和根尖诱导
会议
中空碳球具有优良的导电、导热、化学性质稳定、比表面积大和孔隙结构发达等特点,被广泛用作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吸附剂材料和催化剂载体等,但其合成方法多采用模板法,这
  对牙科材料的要求以往多注重其机械、化学和物理性能。随着生物材料科学的进展,人们已认识到,如果牙科材料会伤害口腔组织或引发健康问题,其优良的机械强度则会变得毫无意义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