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公路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作为公路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我国,从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于1988年10月竣工至今,虽然只有10多年的历史,但发展很快,到2002年已通车2.5万公里,紧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为了适应新时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家还制定了“五纵七横”高速公路主骨架的宏伟战略,致力于促进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如此,相对于国外高速公路发展的先进水平,我国在高速公路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由于管理体制混乱,使得政出多门、地方分割、养护不及时、服务不到位等,这是不能适应“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建设发展的需要的,也将直接影响高速公路能否更好地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理顺管理体制,结合我国国情探讨合适的管理模式,已成为高速公路管理的紧迫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当代管理学、行政学的基本原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高速公路及其管理体制的理论分析 一是对高速公路的属性进行分析。高速公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同时,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特殊商品,其社会属性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商品性。二是关于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概念和基本要素分析。 本文着重强调,在构建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时,主要从分析其管理的目标、职权、机构、机制和制度等要素出发,紧密结合中国当前国情,<WP=32>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新模式。 第二部分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现状 鉴于我国高速公路事业起步较晚,管理体制大多是在普通公路管理的基础上兼容、改革,逐步形成的,因此还处于过渡性摸索阶段。全国各省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五花八门,呈现出多种模式,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从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管理与公路路政等行业行政管理的关系看,目前中国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大致有三种模式:由交通部门一个行政主体独立进行统筹管理的模式;由交通部门统一管理,吸收公安交警参与交通执法的统一管理、综合执法的模式;由交通、公安两个行政主体共同参与管理的两家分营的模式。二是从高速公路的投资建设与营运管理的关系看,大致有两种模式:建营一体、政企不分的模式;建营独立、分开管理的模式。 三是从高速公路管理机构的性质看,大致有三种模式:纯事业型管理模式;纯企业型的管理模式;事业企业混合型管理模式。 第三部分 当前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法规体系不健全;二是管理职能被割裂;三是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经营高速公路认识上不清楚,目标上不明确,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和法律、法规、政策的保障,影响了高速公路的效能发挥;四是内部管理机制缺乏活力。 第四部分 改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对策研究调整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直接影响高速公路功能的优势发挥,关系到高速公路投资者、建设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关系到今后高速公路的发展。完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将加快我国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调整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时应注意:一是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WP=33>二是要体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三是要适合国情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高速公路管理体制要符合公路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五是高速公路管理体制要符合我国机构改革的方向;五是要充分考虑今后整个网络的运行和管理。 对于如何完善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本文首先提出了总体思路:政府宏观控制,部门专业管理,资产企业化经营。根据这一原则,提出了具体对策:建立健全高速公路管理法规体系,尽快实现统一管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公路管理的组织模式,实现政企分开;对我国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特许经营。